大众小说网 > 浮沉何解 > 第一章 不变的老榕树

第一章 不变的老榕树


  已身为人父,拥有了一定的社会身份,闯荡了三十个年头后,再次回来,再次站在曾经爬树掏鸟窝,抓知了的大榕树下。

  看着周围大部分已经整改为楼房,水泥路以及乡村活动广场的情景,只有头顶这棵大榕树,还有大榕树旁边的池塘没变,其他的都变了。

  曾经爷爷挖竹笋的竹子林已经不见了,那棵垂到池塘水面上的番石榴树,也不见了,曾经摔下过小孩的那棵黄皮果树,也不见了,曾经给陈东带来心悸害怕的,用墓碑石碑铺成的小路,也已经不见了。寨子已经大变样了。

  曾经那个穿着开裆裤在这里跑来跑去的少年,也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大改变。

  望着头顶那唯一熟悉的大榕树,看着那依然茂密的树冠,恍惚的眼神看着那透过树叶缝隙照射下来的缕缕阳光,陈东的思绪也随着闪烁的光芒,慢慢飘向那时光之河的源头。

  天朗气清,阳光明媚。清清的小溪,贯穿着小小的村落,岸边是两个孩子才能环抱的树木,树荫下,偶有老人或在喝茶拉家常,或在深思对弈。

  树叶铺在时不时扬起一阵尘雾的泥地上,几只小鸡在翻找着树叶下的小虫,亦或是午饭剩下的残羹。这是一个休闲的村庄,在大村子的东边——陈寨。

  陈东出生在这里,那是80年代的时候,能听到的声音最响的车,就是跑起来轰隆隆响的手扶拖拉机了。就连吱呀吱呀响的自行车,都不是很常见。

  陈东的父亲陈驰出生于五十年代末,十七岁的时候高中毕业,遇上那场运动,高考停考,便没有再继续读书了,运动过后,高考重新开考,但已经耽搁太久了,也没法再继续读了。运动后的国内经济很差,国家很穷,人民很穷。

  父亲一家人口多,基本都是为了吃口饭而干活,看不到发展的希望,生活平凡而枯燥,没有任何的激情动力。

  那个时代没有谁比谁强,拼的是谁手里有管事的权力,有权便能得到更多更好的资源。父亲进过陶瓷厂上班,做过陶瓷,曾经羡慕别人胆子大,有脑子,敢想法子从厂里把用来陶瓷描边的金粉捞出来,卖了赚钱。后来事发,抓了人,又在庆幸没有参与。

  那场运动过后,父亲本可以通过家族的关系,到小学里当老师的,毕竟那年代,高中毕业的,已经算是高学历的了。可惜,那时候父亲年轻腼腆,不敢上那三尺讲台。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来了,看着同龄人一个个的往大城市跑,没有经济基础,家里人的保守思想影响,父亲不敢迈出那一步。

  种了一段时间的地之后,便跟着村里的人去倒贩水果,在乡下收购水果,然后跟其他人雇车凑一起拉到城里去卖,听说倒也收入颇丰,只是太累,而且收购的水果,季节性太强,又不懂得去别的地方收购,或者说不敢去别的地方。

  那段日子,是父亲最乐于拿出来讨论的话题,因为卖水果,跑过上海,去过武汉,到过杭州,那段时期,也算是父亲跑过最多城市的时候了。也是那个时候,父亲的眼界也开始广了起来,也给后来做生意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

  就这样,年轻的父亲,换了一种职业,又换了一个行业的,倒腾到了二十六七岁。在媒人的撮合下,跟陈东母亲陈夏走到了一起。母亲的娘家,是军人出身,经过那混乱的日子过来的,算是比较有名望的了。陈东从小一直搞不懂工作原理的那台缝纫机,就是母亲陪嫁过来的。

  父亲这边兄弟姐妹多,家里经济不好,几乎每天都囊中羞涩的。所以母亲一直跟陈东兄妹讲一个故事,结婚前,有一次父亲突然跑去找母亲约会,说去买东西。

  本以为呆木的父亲开窍懂浪漫了,结果挑好了,父亲红着脸跟母亲说,没带钱。后来母亲才知道,父亲是因为跟家里人吵架,没地方可去,才找了母亲出来解闷的。这事怕是得让母亲记上一辈子了。

  就这样,母亲嫁给了父亲,嫁妆就是那个时代最流行的,凤凰牌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母亲是陈东外公家唯一的女孩,从小可以说衣食无忧的,养成的性格也是比较强势,然而陈东奶奶也是那种从儿媳养成婆的乡间妇女。

  自然而然的,婆媳关系不睦这种千年不变的传统,便也就不需任何传授的,在陈东家里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了。

  父亲结婚后,还没有比较稳定的工作,经济收入也不高,又一次向世人展现了一个贫穷夫妻百事哀的千年传统,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那都是家常便饭的。

  但是,离婚这个词,从来没有出现过。或许也跟当地的情况有关,当地往上数几十年内,就没出现过离婚的婚姻。

  渐渐地,父亲越发的感觉到了生活的压力,体会到了家的重担,便思考着做生意的门路。那个年代,在乡下做生意,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这个想法虽然一直在脑海里打转,可是没法实施,第一是做什么?心里还没完全的明确。第二最关键的,资金,钱从哪来?结婚一年多了,基本收支平衡,甚至需要节俭才能剩下那么点点购置一些生活外的用品。

  母亲有了身孕,但作为即将当奶奶的家婆,可能儿女较多,家庭情况确实艰难,并未对母亲有多加照顾。所以母亲挺着大肚子,还得切菜喂猪,洗衣做饭。而未出生的陈东,还在娘胎里,就不是个安分的主了。

  至今母亲还时常在埋怨着陈东,从肚子里没出来,就一直闹腾,干活重点,就闹,干的久一点,也闹,怀胎十月,就没消停过。到现在每次陈东整些事出来惹恼母亲,母亲就拿出来念叨念叨。

  怀孕期间,母亲的补品,基本上都是娘家送来的。母亲的舅舅都是解放前跑到香港那边的,那时候,还算华侨,在香港开药铺的,家乡还有个80多岁的老母亲,所以时不时的会捎一些补品过来。以外婆对陈东母亲的宠溺,自然少不得陈东家的。

  母亲怀孕之后,父亲也开始把做生意这个想法落实下来了,跟母亲商量后,决定跟老丈人先借点钱做本金,跟着父亲的亲舅舅在镇上一起经营木材。五百元的成本,进了一车木材,两家凑在一起卖。就这样,开始了父亲几十年的木材生意。

  陈东是甲子年五月份出生的,据母亲说,当时她还在切菜准备喂猪,突然就肚子痛,叫邻居去通知父亲,母亲让人送医院,父亲刚刚赶到,陈东就呱呱坠地了。奶奶也才赶到帮忙。

  因为陈东是家族第四代曾孙,作为第四代的第一个男丁,当时还是比较隆重的,曾祖母是最开心的一个,在当时四世同堂还是比较少的。外公外婆也是第二天一早就赶到了,看着头发都盖到眼睛上的陈东,个个都笑的呵呵不停,热闹非凡。

  在母亲娘家,陈东也是第一个孩子,还是男孩。只是陈东出生的时候,实在是太瘦小了,用父亲的话说就是跟只小猫差不多,头发眉毛又长又黑,没错,就是一只猫崽子。医生说是在肚子里时,营养不够。

  就因为这句话。让外公特别的心疼,心疼他的宝贝女儿,也心疼刚刚诞生的陈东。第二天外公几乎把家里的补品全给掏了过来,这也导致后来陈东大舅一直在念叨这事,大表妹跟陈东相差几个月,外公啥补品都拿不出来了。

  陈东的儿时,就这样展开了篇章。跟其他的农村孩儿没什么大的区别,父母需要耕田种地,赚钱养家糊口。孩子只能自己玩自个的。

  父亲每天七点出门去铺里忙活,因为父亲感觉到了生活的压力,特别是小猫一样的陈东出生以后,感觉特别需要给孩子补充营养,做什么都特别拼命。母亲还是老样子,在家喂着一只大母猪,每天要到田里割草回来,切碎喂猪。

  陈东要么在田埂上玩草儿,要么就跟小猪崽玩饶痒痒,追着小猪崽爬。

  母亲说一岁多的陈东,因为家里穷,父亲忙着生意,也不懂得陪孩子,不像其他人的父亲,会给孩子做一些玩具,家里是没玩具的,最喜欢的就是跟小猪崽玩。

  小猪崽会用嫩嫩的猪鼻子拱拱陈东嫩嫩的小腿,小陈东会用嫩嫩的小手去抓小猪崽那白嫩嫩的肚皮,小猪崽觉得舒服,就会躺在小陈东的身边,噗呲噗呲的享受着。

  可能小陈东觉得能够把小猪崽哄睡着,特别有成就感吧,所以,后面那两年,每年年末卖猪仔的时候,就是小陈东哭闹最厉害的时候。

  出生后那两年,小陈东肠胃很不好,经常腹泻,因为这个,父母带着他几乎跑遍了镇上的医生门诊,就是没见好,后来也没办法了,反正小家伙正常吃喝,除了瘦小之外,精气神也还算不错,也就随着他去了。

  以前的乡下人,没有什么医疗意识,对于医院卫生所这些来说,都认为只有重大病痛了才会去的,那里面是抢救人的地方。小毛小病的,都只喜欢到村子里的赤脚医生看。

  农村人很简单,只要能看的好,就是好医生,谁会去管你有没有行医资格证,有没有开门诊的执照呢,今天这个看不好,明天换一个,有大问题了再去医院,就算吃死了那都是命。

  母亲心疼孩子,看着孩子天天拉稀,心里难受。甚至去村东头的庙里烧香拜神,还去找那些神乩,画符烧神水,给陈东灌着喝。因为这事,父亲跟母亲还狠狠吵过一次架。但是没办法,看着孩子这样,母亲心疼啊。

  陈东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实际上跟其他乡下的孩子,没有任何的不同。记忆无法存留的时光,都是母亲后来讲述给他说的。


  (https://www.xdzxsw.cc/book/92997/5096786.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