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吕后本纪 > 185.确立黄老之治

185.确立黄老之治


  吕雉开始整顿朝纲。也是时候整顿了,刘邦驾崩近一年了,孝期已过,国家权力基石仍牢牢地把握在两宫,也得说老头子有眼光,临死前几年,三下五除二就把汉境内大部分祸患都一一铲除,留给孤儿寡母一个相对平和的国度慢慢发展。

  刘邦治下时,恨不得年年征战,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百姓的生活需要稳定和改善。面对千疮百孔的动乱世界,不得已的选择,必须让乱世游离下的孤苦百姓生活安顿下来,少去滋扰他们。

  所以,轻薄役、与民休养生息,是刘邦治下几乎本能的选择,但没形成体系,经常是东一榔头西一斧子。在治世律令层面,更多选择了秦制,萧何本是秦国的旧吏,对秦国的法家很熟悉,师承上便是秦相李斯,但也看到了秦制的短处,遇事便和吕后协商,一直取得太后的大力支持,经过多载披星戴月,终于根据汉初的实际国情,在惠帝二年修订出完整的《汉九律》。

  当这部凝结了萧何多年心血和智慧的法典摆在长乐宫几条大案子时,吕雉深知这部汉典的重量,一直承秦制的大汉在有自己的灵魂了;当抬头看到丞相为了这部汉典呕心沥血,如被榨干的朽木,正垂垂老去时,也深知时间到了:大汉的经世方略要重新调整,趁丞相还活着,趁第二任丞相还没到位,自己要和刘盈重新校正大汉的方向。

  终秦一朝,只有法制,却没有作为国家和社会的理念,汉朝要向这个方向发展。每一步都前所未有,每一步都在创造历史。

  长乐-未央要选择治世理念,对天下几乎所有学派人物都是一种刺激,当年法家商鞅进驻秦国,荣耀了整个派系,辉煌至今。现在法、道、儒、墨等几大学派的弟子们纷纷冒出头来,要把自己的学说引入汉廷治国方略中。各种游说堵在了未央宫、长乐宫、丞相府甚至九卿的门前,都在卖力兜售自家学说。

  就连当天晚上,大儒叔孙通和陆贾都挑灯找到皇帝,一遍遍陈情儒家治国的好处,刘盈端坐在书房里,听得呵欠连连。

  太后也没闲着,乘着凤辇直接到了留侯府。当时帝师张良已换上葛布衣裳,正欲坐上马车乘夜色而去。

  吕雉远远地下来,拦住张良的马车,笑道:“留侯这是去哪里修仙访去啊?”

  那特意去避世的张良此时从马车里探出头,苦笑道:“太后陛下,臣今日接到好友赤松子的邀请,前去南方寻道。怕不能赶上他,特夜中出发。”

  “留侯今天怕是不能走了。”太后自作主张地让马车夫掉转过去,“回你府上,我有事和你说。”

  到了留侯府,侯夫人正在垂泪,一见夫君和太后一起回来,喜极而泣,赶紧招呼上茶水。

  太后很有胃口,“上肉食来,我在宫中没吃晚餐,特意来留侯府大吃一顿。放心端上来,我不会吃穷留侯府的。”

  张良为难道,“陛下,臣这几年已忌了酒肉,乃学辟谷。”

  “什么忌了酒肉乃学辟谷?子房难道为了所谓成仙立道连妻儿老小都不放在心上了吗?”

  “留侯府的食邑,臣一并留下。”

  “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自虐到如此啊?帝师,你前脚敢走——”太后用短匕一片片切着肉食,“我后脚就给留侯夫人再找一年轻男子暖床,你别不信!你再回来,就没家可归了。”

  “陛下来是威胁臣的吗?”

  “你当作是也不妨。萧丞相身体不好,之后的丞相先帝指为曹参。曹参的能耐我不怎么放心,对大汉下一步的走向,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张良天生的美男子,天生的贵族范儿,却有一颗坚决避世的心,“臣没意见。”

  吕雉不管他,推心置腹道:“子房,你对大汉有大功,我是知道的,你本韩国五代丞相世家出身,在汉廷,你没在相位,唉,我家老头的脾气有时也不太招人喜欢,不过刘季是真心佩服于你。他没把你留在朝里,是汉廷的损失——我想与皇帝设立左右丞相,请子房为左相或右相,以报答子房对皇帝的厚爱。”

  张良连忙阻止太后说下去,“臣与先帝有言在先,臣属的韩国为秦国所灭,臣的志愿是为旧国复仇,现在秦已灭,臣胸中之志已完成。不为相,乃是与先帝的约定,臣热衷山林,喜欢寻仙访道,就此一生,不亦乐哉。”

  吕雉一眼就把他看透了,“子房,你以前复仇,想灭秦以复韩国,但韩国王室的后人不争气,让你大失所望,你的隐退是不得已。但,我们都知道你是道家学派的继承者,现在你还有一大任务没完成,你要把道家传统发扬光大!”

  张良天生谨慎,“陛下,是臣不愿意留下。臣身体不太好,志趣在山野,在其位,恐怕不胜其职。”

  “拉倒吧你,跟我也说客套话吗?当初若不是先生,小儿坐不坐得上帝位还另说,在我心里,你就是我的哥哥,我二哥建成侯一直视子房为知己,来留侯府之前,我先去了建成侯府,我兄有疾在身,来之前一再对我说,他与你交好,志趣相投,说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请教于您。所以,现在,我又有事了。”

  “太后什么事?”

  “我们边吃酒边说话。瞧子房瘦弱成这样,我都怕提起国事,你羸弱的心胸消化不了。”

  张良无奈,只得割了片肉吃。

  侍奉在一旁的留侯夫人和二公子张僻疆则喜在心里。一家之主疯了般,不愿出去做事,要不就在家种些花花草草,要么跑到深山老林里几月不理家事,让家人头疼得很。现在太后过来,强制要求留侯为汉廷做事,对留侯的家人来说,简直是在拯救留候的老命。有些话,也只有太后敢不深不浅地说他几句。

  “现在的时局你一定明白,朝廷中就我和皇帝母子,外面是先帝之子的几个藩国,但刘姓王都年龄稚嫩,所有藩国的大小国务都掌握在他们手中,他们统御百官朝臣,手中又握有兵权,经常无视汉廷和皇帝的威仪。此时,忠心不二的萧丞相又来日无多,等曹参回来,我有点担心那些武夫与曹丞相一起,架空帝权,从此政出相府。”

  张良想了一下,摇摇头,“陛下多虑了。若没有太后,您担忧的事可能会发生,有太后在,他们想挟天子出政令,恐怕没那么容易。”

  “我担心的还不是这个,是大汉的走向。大儒叔孙通和儒士陆贾,对皇帝影响颇大,若他也和那些武人功狗们联合起来,走秦国的法儒之路,可如何是好?”

  张良这才重视起来,“太后的意思是?”

  “子房,实话说了吧,现在大汉在二世的现在就到了十字路口,眼下是继续先帝与人休息基础上,是向昔日秦国的法家倾斜,还是走向儒家,大家现在都在明里暗里争夺我朝的道路走向。我想在朝议时请你出现在宣室殿,代表道家学派,其实你不用出声,只要能站在那里,大家就知道你我的态度。我们的治世原则是一样的,我的父亲吕太公也是法家的信徒,和黄公有旧交。我就想在两个丞相接任之间,赶紧把治国思路定下来,曹丞相到来后,就不要再折腾了。”

  “陛下,到时恐怕商山四皓也会在场。”

  “他们是他们,你是你。我想让这场儒道之争,彻底平复下来,让道家学派成为大汉发展的指导思想。这对我和皇帝都很重要!在皇帝成年亲政之前,我不希望那帮人再经常在皇帝面前嘀嘀咕咕,把汉廷朝纲变来变去。子房,我们要一战成功!为道家之治,为我们的理想,为了大汉的天下百姓!”

  张良这才凝重地点点头,马上拿起刀子,切割肉吃,吃饱喝足,好静观明日朝堂上纷争。

  至于太后许诺的萧何之后的左右丞相之位,张良并没放在心上,但感激太后的好意。张良作为道派大贤,早看透了世道人心,当年刘邦建立大业时就许了高官厚禄,张良为自保,只与邦谋,不与邦交,早早放逐了自己。不是刘邦不够宽厚和诚意,而是人一旦登上权力之巅,便如虎入山林,龙入海域,你与之打交道的不再是人,而是天子,是神魔的化身,不能再用普通之人的标准度之。所谓伴君如伴虎,张良五代韩国相国世家,对权力财富自然视若浮云,不再贪求,亦不再侍权。当今的吕雉,在他看来,不过是第二个刘邦,第二个天子与神魔,他们夫妻简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共同的特点都是威烈如虎狼,狡黠如狐狸,只能敬而远之,不能再而友之。他把自己放在离天子最安全的距离,只受他们的感恩和眷顾,却不受魔爪之利。而左右丞相,那在烈虎利爪之内,他不贪慕那个位置。

  也因此,无论刘邦,吕雉,还是刘盈,都对帝师张良敬慕不衰。

  第二天,未央宫宣室殿的朝会开始。

  因事关国体,吕雉主持了整个朝议:“我们汉家,自先帝登基为帝,至今已有七八年,大汉内治外政已初规模,萧何治律令,韩信整军纪,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现在唯有治国思想和立国理念尚悬而未决。今天召各位众卿前来,共商我大汉未来的国家走向,兹事体事关重大,还请各位卿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若哪位提出合适的立国之念,乃是我朝国师。”

  刘盈端坐于上座,在听这些大汉境内最有学问的博士群辩论治国方向前,正襟危坐已示态度,却闭上眼睛。大儒叔孙通是先帝就指定的太子傅,到现在还恨不得天天在自己耳边教化,而道家的张良陈平等人,都是自己儿时就跟随的玩伴,也是帝师;商山四皓更是对自己的帝位有再造之恩。对这些对立的儒道两方,刘盈都有个人的感恩之念,为了不让个人情感打扰国家的走向,就要闭上眼睛,只摆出耳朵,聆听上天的“真谛”。

  吕雉却是不用,自己出身就有道家色彩,吕太公一生践行道家“大道若损,损有余而补不足”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百姓为刍狗”的理论,当然对儒家也不陌生。她心有所倾,并不是来听真理,而是看着道家学派的大贤们如何把儒家学派说服,从而让道家像法家统治秦朝一样,在汉朝也树立起威仪。

  吕雉骨子里,流淌着道家的血液。

  一,要不要尊古?

  儒家:从大周分封时,天下俨然,诸侯敬重天子,天子仁爱世人,那是一个大同社会。当然要尊古。

  道家: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大同社会是很美好,谁人见识过?到头来不过是空梦一场。我们要生活在现下。

  儒家:我们力倡“君倡而臣和,君先而臣随”的君臣秩序,天下将以天子为马首是瞻,臣不能异动。君王是天子,代表天意来统治百姓;其他人的尊卑等级全部是天道天意,不得违抗,这叫天命。

  道家:你这叫拍马屁。“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好的天子,是臣民们都感觉不到天子的存在,也能各在其位,做到一切井然有序;排在第二位高明的天子,才是被人天天拿来赞扬,被你们这些天天拍马屁。排在第三位高明的天子,是被人畏惧;最坏的天子,天天被人嘴上骂的。你们想要的天子,根本不算高明。

  儒家:孟子日,世道昏乱,礼坏乐崩,孔子作春秋,微言大义,乱臣贼子惧——我们不过想立一个圣人、仁君的楷模,让皇帝以圣人、仁义之姿,内圣外王,天下归心。

  道家:这是最差的治世方式!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想要天下太平,民心所归,就要绝仁弃义,民复慈孝。

  儒家:我们忠君,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打造一个“君亲师长尊”的宗法秩序的社会,大家各有等级、名分和礼节,处处按“礼“行事,不得僭越,各就各位,安分守己,这个世界才有秩序。

  道家:人在天道法则下,人人平等,男女亦平等;忠孝上,人人只向天道孝忠,人与人之间没有等级尊卑之说。君和圣,都是在君臣关系上,我方主张君逸臣劳,天子可以安逸地守在宫中,或出去巡视天下以彰其华,但大臣需要劳碌传达天子对百姓的主张,大臣劳碌才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扰乱盘剥百姓,正所为,这天子一静,大臣一动,百姓一静,两端安静,就中间大臣劳碌,最符合与百姓休息策略。

  儒家:我们主张大同世界。

  道家:我们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儒家:都无为和小国寡民了,怎么富国强民?你弄反了吧。

  道家:没弄反,你才大谬!所谓无为,是君主无为,不要随意骚扰百姓,让百姓自己有所作为。所谓小国寡民,是指一个村落,能自治,自守,不用天子费心费力,就能把自己的生活安置好。若整个大汉有无数小国寡民的村落,有无数有所作为的臣民,大汉能不富不强么?

  儒家:哎呀,我们讲的是以慈孝治天下,建立一个和谐社会。

  道家:我讲的是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儒家:我们提倡搞仁政:天下大同的实现手段,必须用集体的力量来实现。因此,君王有责任积极施政,恩泽天下,施仁政,以民为本,这就是君德。

  道家:无为:大同社会不是集体行为,而是个体行为,所以君应远离百姓,实行“君无为而民自化”的无为之治,这样天下百姓自然会得到幸福。所以,干预越少的君主,就是好君主,不搔扰,不作为,就是最大的君德!

  儒家:先不争这个了,说下一个议题:要你们的阴阳还是要我们的仁义?

  道家:阴阳乃“天道”信仰,民意即天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阴阳乃万物运行的法则,在自然界要尊从自然法则;在人间,公义法理也是不变的法则,而公义法理,来自民意。

  儒家:仁义孕化圣贤,只有圣贤才能终极解释天道,普通百姓应当听从圣贤,而不能自作主张。民需圣人的教化,才能开智!

  道家:阴阳,和老子的道和德,是指天地万物运行的法则,以及人类如何去使用这个法则来满足自己。阴阳里,遵循客观法则,人必须顺应这个法则,不能自己一拍脑袋去搞主观法则。仁义不是一种从属自然的法则,它是一种人的感性认识,它对做人规则的判断是一种主观愿望的原则,因此不足用。

  儒家:男女是天生平等还是天生男尊女卑?

  道家:阴阳为女男,阴阳互根,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不过阴阳。万物之间,都是各种不同的阴阳对立而产生平衡法则。所以,阴阳互为依托,即为男女,其实无所谓谁是阴,谁是阳,谁是尊谁是卑,只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已。阴阳互守,男女相依,主外或主内,无有定论,因而无分尊卑,只分阴阳男女。

  儒家:因太后在,就不阐述为何女该为卑了。我方还是坚持以仁德治国……

  ~

  大家口若悬河,唇干舌燥,从早上一直说到晌午。儒道两家可谓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刘盈听着都快睡着了,这些东西,大儒叔孙通和商山四皓以及以前的张良陈平都给他讲过,完全的矛与盾互为攻防。

  中午休息,进餐。两方人马各自散去,下午再来。

  刘盈疲惫地随母亲到了椒房殿,恹恹欲食。吕雉是担心儿子不能做出正确选择,毕竟自己会逐渐老去,天下毕竟是儿子的天下,若哪一天自己走了,他还没在正确道路上,如何让她放心得下。为他,她不惜把全汉境内最有学识的大才们都找来聚议,就是要把道理掰开揉碎了讲,让儿子真正懂得哪一条治国之路最为贴合重要。

  吕雉笑:“对哪一家更有兴趣?听出来了么?”

  “母亲以为呢?”

  “我在问皇帝,看看我们母子是不是想到一块去了。”

  刘盈立马侃侃而谈,“若我以一己之私,只想着个人的威仪和权柄,当然儒学更能满足我做一个天下充满仁义道德的高高帝王,号令天下,为所欲为。若我为公,为大汉国体着想,要用道家-黄老之说,黄老之说贵在务实,休养生息,涵养百姓,同时限制皇权和列侯百官;其实只有大汉百姓富有和自化,大汉才能真正强盛,否则,一个威武强势只会号令百官的皇帝,面对的却是孱弱不堪的百姓,却无力打退北面匈奴人的威胁,只在汉境内虎假狐威,又有什么意义?”然后又想起当年和母亲第一次遇到商山四皓时,那时村民对外人的防御,更深信,“大汉的防御纵深在于民,而不仅在军队。娘,我要大汉富有,百姓强盛,我做为一个皇帝,可以不要那些表面的强势。”

  吕雉竟对年幼的儿子刮目相看,“儿子愿意以正治邦,以天道为本,取法制,而不取虚假的道德仁义学说,不把自己打扮成圣贤之人,只做一个人间的皇帝,只约束治下的列侯百官,不骚扰百姓自在发展,对否?”

  刘盈点头。

  吕雉笑着,“谁说我儿仁弱,我儿子都能拒绝号令天下为所欲为皇帝的特权,而甘于做一个垂手而拱的皇帝,实则比所谓的三皇五帝还要有胆识。儿子,大汉会因你的选择而富有和强大!”

  “娘,我只想有生之年,不再受那匈奴人之屈辱!”

  吕雉向儿子举樽,“希望在为娘有生之年,能看到大汉地产丰饶,人口繁盛,兵强马壮,我希望入土之前看到我儿子治下的将军,能率军北伐,挥师阴山!我们不再把汉室的女儿和财货恭送他人!”

  自此,长乐宫椒房殿餐案上就此产生了汉二世治下的“黄老之治”。

  下午的辩论只是继续走走形式罢了。儒家的学说,叔孙通和陆贾,他们也需要机会把自己的治世学说说出来。

  经此一役,商山四皓出山便不虚此行,他们用自己在世间累积的名望力扶汉二世刘盈继承大统;吕雉刘盈母子也回报了他们:用他们的学说打造全新的大汉。自此,道家已与法家一样,经过几百年发展和完善,终成一个帝国的正统。

  张良也算最终从他一直暗地支持的吕后和刘盈那里得到了报偿,以后他彻底放弃离家修养,开始撰写《张良兵书》;但没阻止自己的儿子们对仕途的热爱,嫡子和庶长都被刘盈招去未央宫。


  (https://www.xdzxsw.cc/book/143000/7457975.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