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明血1641 > 第五百二十八章 舰队东来

第五百二十八章 舰队东来


  卧房外,朱慈烺、周后和周延儒等重臣等候着。

  崇祯已经苏醒,御医正在诊脉。

  朱慈烺在外间踱步,思绪已经飞离。

  他的心里也相当兴奋,一座大山终于被扳倒。

  而李自成则是依旧死在豪强手上。

  上个时空死在湖广豪强手中,这次土司也算是当地豪强。

  看来这是李独眼逃不脱的命格。

  死的好啊,否则又会让不知道多少明人死无葬身之地。

  大明终于做到了攘外必先安内,这一战略是成功的,两条战线南北围攻的枷锁被粉碎。

  大明可以积蓄举国之力,嗯,建奴这次有难了。

  忽然,朱慈烺听到了卧室内隐约的抽泣声。

  没错,正是崇祯的声音。

  喜极而泣绝对是真的。

  但是身体支撑不住也是真的。

  崇祯也努力想过亲政,但是身体不给力,无法支撑批阅奏章。

  朱慈烺特别理解崇祯的心情。

  眼看国家步步向好,他也想参与其中,做个真正的中兴帝王。

  不过,从朱慈烺的角度来说,崇祯还是别忙了,安心享受退休生活是最佳选择。

  这位爷已经多次证明了他自己差强人意的水准,越帮越忙说的就是这位爷。

  朱慈烺也不希望监国改制受到掣肘。

  过了一会儿,里面传来崇祯斥责御医的声音。

  显然身体迟迟没有恢复,让崇祯暴怒。

  这几名御医已经是太医院最高的水准,崇祯也是心知肚明,现在只是发泄他的不满和烦躁。

  须臾几名御医狼狈走出卧房,和周后、朱慈烺见礼。

  “刘御医,陛下身体如何。”

  周后问道。

  “陛下昔日过于勤政,加上时常急怒攻心,脾气虚,中气陷,四肢无力,又有了头晕之状,还得继续调理身体,皇后还须规劝陛下不可操劳,调养身体为重。”

  刘御医忙道。

  看的出来这位老哥也是被训的很无奈,一头的细汗,但是不得不解说病情,还得尽力治疗。

  ‘多谢刘御医了,陛下病情还得你等多多操持,陛下身子好了必有重谢。’

  周后柔声道。

  “不敢不敢,实乃份内之事,微臣这就为陛下开方子,亲自煎药。”

  刘御医擦汗急匆匆的走了。

  周后和朱慈烺被招入卧房。

  宽大的龙床上,崇祯斜靠在床头。

  周后和朱慈烺见礼。

  朱慈烺看着崇祯一个人躺在宽大的床上,显得极为孤单,嗯,这就是孤家寡人。

  就是心里急切暴躁,也没有人安慰,都要自己顶上,这就是皇权带来的所谓威仪。

  周后和朱慈烺问安。

  崇祯摆摆手,不想提病情的事儿,显然是被伤透了。

  “太子,此番大捷,祸患中原的流贼终于被剿灭,天下百姓终于可以安居乐业,你不得急切,还得赈济流民,勿行苛政,休养生息,此外封赏功臣不得遗漏,免得让将士寒心...”

  崇祯那是相当关心政事,喋喋不休的说了半晌,周后劝阻一次也是无用。

  朱慈烺一一应了。

  心里却想得是,您垂拱而治才是对大明和天下百姓最大的贡献。

  ‘在乾清宫设庆功宴,朕身子不豫,就有太子来主持吧。’

  崇祯语气里满满的不甘,这样一个辉煌时候,本应由他来享受这个高光时刻,结果呢。

  “儿臣谨遵谕旨,”

  朱慈烺忙道。

  ...

  乾清宫酒宴上上百位官员出席。

  酒宴摆上,朱慈烺首先举杯,

  “此番大胜,以京营为首的官军不顾牺牲奋勇拼杀,其中为国捐躯者甚多,在此,本宫建议我等君臣共同祭拜为剿匪牺牲的将士们。”

  一众大臣急忙举杯,然后洒在地上。

  朱慈烺以为这是对那些将士最起码的尊重。

  遥祭过后,饮宴正式开始。

  和以往赐宴不同,今儿个这些大臣们是亢奋之极,以前在此饮宴大家都的端着,谁也不好意思真正饮酒,那会失仪。

  这次即使周延儒也是多饮了几杯。

  酒宴气氛热烈,相互道贺声,高谈阔论声不断。

  各个都是极为兴奋。

  当然,朱慈烺也明白,主持酒宴的是他这个太子,毕竟不是皇帝,也让这些大臣可以放松一些。

  第二日开始,朱慈烺先后去忠烈祠、太庙祭拜。

  去太庙祭拜列祖列宗就是家祭无忘告乃翁之意了,向祖宗禀告,巨寇授首,天下鼎定。

  大朝会上就是商议封赏之事了。

  第一个当然是孙传庭,商议过后,孙传庭晋建极殿大学士,加衔太傅,位列三公,再蒙荫一子为县尉。

  赐蟒袍,赏银万两,京中赐下宅院一座。

  这个没有任何异议,实在是湖广剿匪功勋太大,相当于剿灭了四大寇,左良玉更像是个到处抢掠的巨寇。

  再次李辅明、孙应元等一干人等也都是被一一封赏。

  其中赞画司陈明遇等诸人也是被破格提拔,陈明遇为户部职方司郎中,当然现在是虚衔,其还得在四川公务。

  众将士每人封赏五两银子,其中杀敌奖赏另算。

  此番剿匪投入的水步军八万多军卒,赏银就要一百多万两。

  不过现在大明还支应的起,众人也没有太多争议。

  众臣看到孙传庭的赏赐也是相当的嫉妒羡慕了。

  不仅仅是职位高,关键是简在帝心,殿下的绝对嫡系。

  不少人瞄了瞄周延儒,只怕这位以后的位子就是孙传庭的。

  没错,朱慈烺也是这么想的,他属意的首辅孙传庭就是一个。

  不过现在孙传庭还得留守四川,安定地方,待得和堵胤锡交接后,才能返京。

  周延儒当然也明白太子的所思所想,他本就不是太子擢拔。

  但是老周必须坚持,中兴名相是他的野望,只要有机会坐在这个位置上,他绝不会辞职。

  “诸卿,流寇剿灭,不意味着天下承平,不要忘了,流寇肆虐中原几十年,不仅仅是因为天灾,更有人祸助虐,因此,平复天下百姓为先,湖广四川河南等地有众多的州县被流贼攻破,他们焚毁了官衙中很多账册,造成很多登记在册的田锲丢失,这就给了很多豪强地主可乘之机,”

  朱慈烺内里可不是深宫出身,他在社会上厮混见到的灰暗太多太多,对于下面这些豪强和官吏的贪婪,他心知肚明,

  “诸卿,不用问,就在此时此刻,就用众多的官吏豪强在仿造地契,吞并百姓田亩,”

  周延儒刚要出列说什么,朱慈烺一摆手阻止了他,

  ‘不用为一些官吏辩解,有些官吏在其位上从不是为了忠君报国安抚百姓,他们是为了中饱私囊,满足贪欲,因此本宫决意调查统计部派出要员赶往河南、湖广、四川等地巡查,查勘当地最近一年来的田亩登记。’

  “臣领旨。”

  方孔炤急忙出列。

  “方卿,告诉派出的诸人,每个州县都要查出此等败类,如果没有就是失职,必会受到惩处。”

  朱慈烺冷冷道。

  他不是为了下派任务指标,而是点明这样的罪行每个州县都会有,无一例外。

  如果没有查勘出来,那就是失职,或是和地方官吏有了勾结,

  “此外,锦衣卫已经派出了干员南下,查看各州县民情,也会向本宫报禀各地吏治,告诉各处官吏好自为之。”

  朱慈烺从来都是明暗两手,不会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地方,实在是这些臣子们受到的节制太少。

  这样的手法就是为了不为下面臣子蒙蔽,这是崇祯的最大教训。

  众臣如今也是习惯了,虽然对朱慈烺重用厂卫颇有微辞,但是改变不了朱慈烺的决定。

  “诸卿,本宫听闻吏部擢拔的很多新任官员,包括一些进士及第的大员,都要雇佣大批幕僚为其辅政,否则这些菜鸟面对政务是束手无策,只因他一心熟读圣贤书,对庶务一无所知,极易被下面官吏欺瞒,铸下大错。”

  周延儒、谢升、林欲楫等人面面相觑,心里都感到不妙,好像这位小爷又要推动什么改制。

  “如此说明,一向以来的科举有些漏洞,是否策论过多,空谈为主,本宫以为科举须得改制,周相,你领头和众臣议一议。”

  朱慈烺这话引得轩然大波。

  “殿下,这个不妥吧,知行合一方面,科举是有些问题,有些官吏对庶务一无所知,但是举国上下百万生员都是如此读书赴考,如果改动太甚,岂不是误了他们的科举之路,还是稳妥为上。”

  周延儒忙道。

  “殿下,如今多少生员都是在国子监、州学、县学苦读,如果改动太甚,他们无所适从,臣反对如此改制。”

  林欲楫出列反对。

  很多大臣附议。

  这位小爷一向所为惊人,科举乃是大事,还得平稳,不能让这位爷弄得太过激进。

  “既然有弊端,就要改制,不能墨守成规,但是也不用急躁,可先共议一番,待有了共识再行推动,不急。”

  朱慈烺笑笑。

  他真不急,但是要趁机提出。

  什么机会。

  那就是中原几个省大规模的动荡,大多数的读书人无法安静读书,各省更是无法完成会试等科考。

  因此最后两次崇祯朝的科举是不完整的,也就是北京畿、南京畿,江南两广等地的考生参考。

  这些平定天下后,再次科考考生一定会大规模增加。

  而在动荡过后推出改制,增加新的科考内容比较容易被接受。

  反正河南陕西湖广四川等地多时都是停摆的,新增加改制内容也没什么。

  如果一切再次固化后,推动科举改制越发的不易。

  众臣疑虑重重,相互对视,虽然这位小爷说不急,他们急了。

  这可是动摇科举根基的大事。

  为什么,因为朱慈烺推动的改制都是颠覆性的,从来没有小修小补。

  他们忧虑这次也不会是一个安定的局面,一定会有增加很多新的内容。

  他们很多子侄都是走着以往科举的道路,相比庶民子弟占据了绝对优势。

  这些大臣当然希望平稳,循规蹈矩,而不想动荡。

  从这一点上讲,这位小爷真是让人厌恶。

  朱慈烺知道他在这些臣子心中很烦人,但是不在意。

  仁宗谁都想做,但是仁宗结局都不美妙,老好人无法执掌天下。

  ...

  广东捷胜所东南七八里的海面上,一艘庞大的舰队正在向东航行着。

  这是一支由六十余艘西式战船组成的强大舰队。

  悬挂的是尼德兰联合的旗帜,尼德兰东印度公司的旗帜。

  其中战舰三十五艘,商船三十三艘。

  全部都是尼德兰式样,圆滚滚的船身,低矮的船楼。

  船速算不上很快,但是安全性是最好的,不容易被大风从侧面掀翻。

  舰队司令,巴达维亚驻军副司令高斯少校正在庞大的七省号的甲板上。

  四十多岁的高斯在远东已经派驻过十年,经历丰富。

  这次大明突袭福摩萨远东,从鸡笼开出的战舰抵达巴达维亚后,立即引起偌大的波澜。

  尼德兰在南洋诸地的开拓十分顺利,他们结盟英格兰人对抗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先后顺利侵占巴达维亚,占据了香料产地,谋取暴利,就连马六甲城这个重要的据点也被拿下。

  正是尼德兰人在南洋最鼎盛的时候。

  也就在这时,巴达维亚接到了明军围攻热兰遮城的消息。

  登时,驻巴达维亚总督胡特和东印度公司当局震惊。

  小琉球的位置很重要,从巴达维亚的出发向倭国重要的补给点。

  失去等于丧失了去倭国的商路。

  而去倭国贩卖丝绸、蔗糖、瓷器、还有尼德兰产军械、钟表等物件利润很高。

  是东印度公司重要财源。

  就小琉球本身来讲,早在十年前就可以自给自足。

  小琉球的糖业已经可以向倭国大量输出,创收极多。

  因此小琉球职位十分重要,东印度公司绝不会坐失。

  胡特和东印度公司很快达成一致。

  一定要派出远征军击败明军,收复小琉球诸地。

  也要给大明那些土着一个血淋淋的教训,尼德兰人在远东是不可战胜的,必须赔偿损失。

  如果大败明军,甚至可能逼迫大明出租海港,如同澳门葡人一样割据一方,占据和明人的商路。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这次尼德兰人过半的战舰和三分之一的商船被召集在一起,甚至有英格兰人的六艘战舰一同北上反攻小琉球。

  而高斯被任命为舰队司令。

  这时候的航线都是沿着海岸前进。

  一旦遇到飓风,离着海岸近一些那可是能保命的。

  第一次来大明沿海的高斯也趁机用望远镜看到了大明风物。

  不过,现在高斯有些小烦恼,今天两艘奇形怪状的欧式帆船跟踪在舰队左右,一路伴随。

  “谢,这是谁的战船,不像是大明的战船。”

  高斯问向身边的一个明人。

  在巴达维亚有数万明人海商和家眷,他们帮助尼德兰人开拓巴达维亚等地。

  甚至参与巴达维亚市政管理。

  因此这次远征征集了上百明人作为通译。

  其中闽南人谢雍就是其中之一。

  “他们是大明的战船,没错,他们悬挂的是大明的旗帜。”

  微胖的谢雍放下望远镜道。

  日月同辉的旗帜他是太熟了。

  高斯摇了摇头,他有些懵,这摆明是欧式海船嘛,竟然是土着人建造的,真是神奇。


  (https://www.xdzxsw.cc/book/177431/9203346.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