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蒸汽大明 > 202.阅卷

202.阅卷


  俞星城也不知道他后来有没有进宫,跟皇帝说过什么, 但总之他那几日都有点灰头土脸。

  俞星城现在觉得, 要是皇帝脱下鞋来打小燕王, 她都不会多抬一下眼皮子。

  但她现在理解,自个儿为什么在工部的职位那样清闲了, 看来皇帝希望她的重心放在士官学府这边。而士官学府,虽然朝中大臣几乎都知道了它的存在,但它还并没有正式挂名在外,大家只知道它在国子监内部,而几乎国子监一万两千余学子与所有三十岁以下的朝臣,都削尖了脑袋想考进去。

  就连孩子都会跑了的方主事, 也算着自己户籍上差三个月就满三十岁的年龄, 想着能不能蹭上考试。

  而俞星城在内的不少授课官员, 也都在考试的生徒取到浮票之后,进入了国子监进行监考。这次考试并非惯例, 从通知到入考的时间不过一个多月,哪怕是现在鲸鹏十分发达, 也不足以让外地学子进行考试,也就是说很明显就面对的是官员与国子监学子。

  就这样, 南北同时开考,竟然有两万人开考。

  而俞星城提前到国子监,本来以为自己只是作为先生来报到就是了, 却没想到她竟然要负责阅卷。

  总共两万人, 光京师这边就一万多, 这么多卷子要怎么阅?!

  而且俞星城那时才知道,她所教授的科目,名为“广业”,这名字还是皇帝自己取的,而此科下,只有俞星城一位先生。

  ……压力太大了吧。

  而此次考试规模虽大,但考题都是内阁与国子监共出,分两类,称“世义”、“治事”。名字乍一看,好像还是很传统,可等看了卷子就知晓不同。

  世义考的几乎是六科题目杂糅过,从税法到贸易纠纷,到世界历史与算术,还有音律、外文与兵法,问题或深或浅,考试题目之杂,让俞星城看到题目也一时头大。

  这样的考试,大抵会难倒不少国子监生徒,或者是执着于四书五经的学子吧。

  而“治事”看起来像是科举中经学一门的题目,但听说是内阁出了六道题,随机发放,六题大多是时政治理等等,有的涉及到地方上民风顽固毁坏铁路;有的涉及到之前伊凡霍奇主持的大烟贩卖;还有些则涉及倭国未来作为大明舰港,如何治理。

  但问法很宽泛,仿佛是容许考生绕着题目随便回答,哪怕是一个看起来有些偏的角度,也无妨。

  有些可能是某些生徒擅长的题目,但并没抽到自己擅长的考卷,那便是不幸了;而要是拿到的便是自己了解擅长的,就可以洋洋洒洒写上不少。皇帝似乎也不在乎这种随机的不公平,他反而像是恶趣味的远远观察着学子们的抓耳挠腮,而期待着某些人能在不熟悉的领域也发表一些独特的看法。

  这题目……怎么看怎么都像是公务员考试。

  而俞星城被派来,就是批阅“治事”这一门的卷子。大明朝考试系统早已像是精密运转的仪器一样,他们这些被皇帝指名来阅卷的官员就像是被关禁闭一样,在类似号舍的小房间里关上几天,来审阅这些由国子监官员预先筛选过的文章。

  俞星城真没想到自己当年考试还没过多年,就能当阅卷官了。只是这阅卷生活,枯燥的连她这个坐得住的沉静性格都受不了了。

  阅卷的屋子门紧锁,除了偶尔有人来送饭,几乎也无人来打扰,幸好炽寰这个小快递员在,他化作黑蛟从后窗飞进飞出,一会儿给俞星城磨墨,一会儿叼着小筐带来了西街王家铺子卖的烧饼。

  她批卷两天,快把西市小吃吃了个遍。吃到第二天,才发现炽寰竟然拿着碎金去买这些小玩意儿,她顿时头大——怕是整个西市都要知道,有个不知道哪个贵人家跑出来的漂亮傻子,买点馄饨乳酪,就给人扔块小金子!

  炽寰不在意,他虽然没能化龙,但估计是有龙的本质,应该还是有个可观的金库,这点金子他都不放在眼里。

  但俞星城也不想让他太大张旗鼓惹上事儿,就把自己荷包给他,让他把金子都叫出来了。

  炽寰从衣袖里掏出压秤的一大坨:“没事儿,你想花我的钱就花。”

  俞星城:“……我有月俸,没有要花你的钱!”

  炽寰大手一挥:“没事儿没事儿,不用解释,我知道你是个小财迷,当初胖虎给你个百宝匣,就把你迷得走不动路了。”

  两袖清风的俞大人实在解释不过来,也懒得解释了:“行,你的都给我了。以后你少拿金子到外头花去。”

  她批卷两天,来送饭的年轻女官员忍不住道:“俞大人,就国子监做的这饭,您都能吃两天吃的略显丰润,真没想到啊。”

  刚刚吃完酥糖点心和紫米竹筒饭的俞星城,忍不住摸了摸自个儿的腮帮子:“我就是容易胖。”

  女官安慰道:“丰润点好,显得有起色。咱又不是圣思年间,总追求纤弱柔瘦,那时候一个个都跟长不开似的,每年难产都不知道死多少人呢。”

  俞星城看她还有几分健谈,也问了她几句外头的事儿。

  女官道:“这考试真是不一样,您知道吗,钟曾筠钟大人回京述职,竟然被皇上命到国子监,也来批阅了,他才被关了一日半,就已经在屋里骂人了。”

  俞星城听说钟曾筠这样的总督大人都被拉来批卷,也笑了:“那我倒是觉得自个儿不算苦了,我眼睛真的都要看坏了。还有些什么别的消息不?”

  女官:“其实是有件大事的……听说江阁、江大人回来了。”

  俞星城没有反应过来。

  女官压低声音道:“江道之,吕阁老之前的阁老,是皇帝即位前的侍读,一直陪他到宫里,又类任过吏部左侍郎,后来做了内阁首辅。前些年跟皇帝闹大不愉快,都说是要抄家了,结果他妻小自杀,他进宫面圣……皇上没有要他的命,而是罢免了他的一切官职。后来就说江道之就做闲云野鹤去了。”

  俞星城想起来这个名字,在她刚刚参加乡试那年,常听人说江道之退了之后,吕阁老如何和稀泥。想来当时应天府乡试出的大事,还是为了构陷吕阁老呢。

  俞星城光听个名字也揣测不出来:“回来了是什么意思,难道江大人回了内阁?”

  女官摇头:“不,是这新的士官学府……应当是江大人前来做祭酒。”

  被废的阁老,前来主管新的士官学府。这倒是有意思了。

  到了下午俞星城继续阅卷,这次的“治事”考卷并不糊名,但来阅卷的不过是粗审,过了的文章还要提交内阁甚至呈送给皇帝,自然也不敢乱阅卷。

  却没想到她竟然阅到了太子的答卷。看来太子和燕王也装模作样的来考试了。这士官学府就为这二位设立的,俞星城自然不敢不过太子的卷子,只是她从来没和太子说过话,拿到太子的答卷,也忍不住靠窗细细读了读。

  太子抽到的题目是关于倭国设立舰港一事。

  他字迹铁骨细瘦,细看有孤傲之风。文章写的颇为详实,甚至列举了倭国适合做深水港的几个地名,但他文中主旨并不在于对倭国设港的计划,而在于将倭国作为免除赋税的商贸中心,并设立交易所与通商银行,以及在倭国全面使用黄金与纸钞进行贸易,而后将通商银行随着华侨商会开到淡马锡、斯里兰卡甚至伊斯坦布尔去,让那里的华商也可以用银行券进行贸易。

  大明民间银行,早就在几十年前遍布各大城市,而朝廷设立的官银行当于十几年前确立,但仍然不完善,银行券的发行并不普遍,关于朝廷与民间的银行业,十几年来一直在角力。

  而太子这篇文章中,很明显能看出他对经济商贸颇有了解,甚至有超出一般旁人的知识。

  俞星城捧着那篇文章,读了两三遍,她愈发觉得太子反倒不像是帝制的绝对拥护者,反倒他的思想相当新派。

  她皱起眉来,有些搞不明白了。

  皇帝对太子有一些重用,看起来也不是没有理由。

  俞星城再想头都要炸了,只好把太子的文章以朱笔点阅,放到一旁,继续看剩下的答卷。

  而她没想到自己还会看到尚夕擎与温嘉序的文章。尚夕擎言语平实准确,竟然能看得出文采颇深,且视角独特,俞星城几乎都快忘记了这位琉球王国的哑巴王子,当年他就执意留在大明学习,现在这一手好文笔,显然是这几年学成的结果。而温嘉序跟尚夕擎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风格,他言辞中引经据典,文笔华丽,俞星城看着文章,都能想象到温嘉序一脸骄傲的叼着玫瑰,散发着香风在空中旋转的模样。

  她自己也不太喜欢华丽的文风,但奈何温嘉序谈及的是仙府治事之问,虽然不必要的辞藻太多,但问题也都说在点上,颇有真知灼见,在她批阅的一摞文章中,算是好文,她扪心自个儿不该不给过,就也把他的答卷和太子放在了一起。

  俞星城被关了好几日,暗无天日的阅卷结束,她终于能归家。她并不怎么知道,考卷题目已经被皇帝公布天下,而钟曾筠这种名臣被拉去阅卷,且皇帝要将前百人的卷子细细阅读之类的消息,也传遍大明,这场考试已经是大明上至士子高官下至百姓商贩,讨论的最热话题了。

  俞星城知道入学府的名录已出,还是因为俞家快马加鞭前来报信,喜称,皇帝共批四十一人,俞菡就在其中。


  (https://www.xdzxsw.cc/book/82824/5712825.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