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神魔练兵场 > 关于真龙九子的资料。

关于真龙九子的资料。


  今天生病了,脑袋昏昏沉沉的,写不了东西,既然如此就发点资料给大家看看吧,有兴趣的兄弟们可以看下。

  ————————————

  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版本较多,说法不同,分别概括为: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螭吻、饕餮、麒麟、椒图、蚣蝮等。

  龙生九子

  一说

  囚牛(老大)、睚眦(老二)、嘲风(老三)、蒲牢(老四)、狻猊(老五)、赑屃(老六)、狴犴(老七)、负屃(老八)、螭吻(老九)

  另说

  赑屃(老大)、螭吻(老二)、蒲牢(老三)、狴犴(老四)、饕餮(老五)、蚣蝮(老六)、睚眦(老七)、狻猊(老八)、椒图(老九)

  其他

  螭、麒麟、犼、貔貅

  概述

  龙子传说还得从女娲补天中黑龙《传说中出现的第一条龙》说起。

  龙子和龙一样,也是不断发展、沿革逐渐形成的。虽然有关龙子的说法不一,但有一点,龙子的昆仲数目是取得共识的,即龙有九个儿子,龙承九子,子子不同。这是自古以来众所周知的,但它们怎么会留在人间各司一职,就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了,这还要从刘伯温说起。

  具体解说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

  ,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龙九子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中的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六弟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自欺欺人、适得其反,避免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囚牛

  老大

  囚牛(qiúniú)是龙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是众多龙子中性情最温顺的,它不嗜杀不逞狠,专好音律。传说,龙头蛇身的囚牛耳音奇好,能辨万物声音,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塑像。这个装饰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这位富有音乐天赋的龙子,不仅出现在汉族的胡琴上,在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蒙古族的一些琴上,也都有刻着囚牛扬头张口的形象。

  睚眦

  老二

  睚眦(yázì),是老二,传说生得龙首豺身,平生性格刚烈、好斗喜杀,是龙子的战神。睚眦发怒时瞪起的凶恶眼神,也被古人用来描述“怒目而视”,《史记》司马迁对“范雎报仇”一段的评价,便是“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于是,诞生了“睚眦必报”这个成语。睚眦好杀戮,所以古人常把它刻在刀剑刃身与手柄接合的吞口处,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因为帝王们都相信睚眦能克煞一切邪恶。

  嘲风

  老三

  嘲风(cháofēng),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有它的塑像。排列成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领头的是一位“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嘲风便是第二位。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这10只神异,取意“十全十美”,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传说嘲风为盘古的心。常用其形状在殿角上作为装饰。《渊鉴类函·鳞介·龙》四引(明陈仁锡)《潜确(居)类书》:“龙生九子,……嘲风好险,形殿角上。”

  蒲牢

  老四

  蒲牢(púláo),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钮是它的塑像。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如今,在全国大地,几乎每一口古钟上,都有蒲牢的身影。

  狻猊

  老五

  狻猊(suānní),又名金猊、灵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虽然相貌凶悍,但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塑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狻猊也作为文殊菩萨的坐骑。如今,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还留着古人供奉狻猊的庙宇,因狻猊排行第五,这座庙又名“五爷庙”。

  霸下

  霸下,又名赑屃(bìxì),形似龟,

  老六

  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塑像。第一种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立碑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下面塑着霸下(赑屃)的形象,示意霸下是治水功绩的根基,没有霸下就没有这功绩。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第二种传说,龙子们曾下凡助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可当它们要回天庭复命时,朱元璋的四子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不想放它们走,便对霸下说:“你若能驮动太祖皇帝的功德碑,我便让你回去。”霸下不知是计便答应下来,哪知驮上后再也无力弹动——因为功德是无量的,霸下被压在功德碑之下。霸下脱离肉身返回天廷,而朱棣得到的仅是九个塑像,朱棣后悔莫及事与愿违,为了警示后人,忌讳使用那些自欺欺人的做法导致适得其反,后悔晚矣。

  狴犴

  老七

  狴犴(bìàn),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塑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对作奸犯科之人极有震慑力。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古时牢狱的大门上,都刻有狴犴头像,因此监狱也被民间俗称为“虎头牢”。

  负屃

  负屃,(fùxì)身似龙,头似狮,排行老八,平生好文,是龙子中另一位好风雅的——专爱书法。

  老八

  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塑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螭吻

  老九

  螭吻(chīwěn),又名鸱尾,传说中它生得龙首鱼身,它的形态最早出现在汉武帝修建的“柏梁殿”上。当时,有大臣建议说:大海中有一种鱼,尾部好像鸱,它能喷浪降雨,不妨将其形象塑于殿上,以保佑大殿免生火灾。武帝应允。等到大殿建成之时,群臣争相询问殿脊之上为何物,汉武帝不知如何作答,便以它长得像鸱的尾巴给起名“鸱尾”,后来渐渐演化成了谐音的“螭吻”。又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螭吻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塑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说法一

  说是一位龙母,生了九个儿子,这九个儿子各有各的长相,脾气和爱好也各不相同。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玉芝堂谈荟,龙生九子》、引东阳的《怀麓堂集》、《天禄识余·龙种》都各有记载。

  长子赑屃(bìxì),又名霸下,样子似龟,喜欢负重,碑下龟形是也。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

  次子螭吻(chīwěn),又名鸱尾或螭(chī)吻,鱼形的龙(也有说像剪了尾巴的蜥蜴),喜四处眺望,遂位于殿脊两端。在佛经中,螭吻是雨神座宠,能够灭火。所以把它安在屋脊两头也有作消灾灭火的功效。

  三子狴犴(bì’àn),又名宪章,样子像虎,有威力,好狱讼,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故民间有虎头牢的说法。又相传它主持正义,能明是非,因此它也被安在衙门大堂两则以及官员出巡回避的牌上端,以维护公堂的肃然之气。

  四子蒲牢(pǔláo),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喜音乐和鸣叫,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求其声大而亮。

  五子饕餮(tāotiè),样子似狼,贪吃,位于青铜器上,称之饕餮纹。传说,怪异贪吃无厌,把能吃的都吃光了以后,最后竟然吃了自己的身体,到最后吃得只剩一个头部,所以落下个“有首无身”的名声。

  六子睚眦(yázì),样子像长了龙角的豺狼,怒目而视,双角向后紧贴背部。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等兵器或仪仗上起威慑之用。

  七子狻猊(suānní),又称金猊、灵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状像狮,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另外,狻猊还是文殊菩萨的座宠,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上还建有供奉狻猊的庙宇。因狻猊为龙的七子,所以庙名为七爷庙,在当地影响颇大。

  八子椒图(jiāotú),形似螺蚌,好闭口,性情温顺,有点自闭,反感别人进其巢穴,故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性好僻静,镇守门边以照顾家庭的安宁,常成为大门上的衔环或挡门的石鼓。

  九子貔貅(píxiū),有独角、双角之形,短翼、卷尾、鬃须,是最强之催财风水工具,尤对偏行有奇效,例如外汇、股票、金融、彩马、期货、赌场等等。自古貔貅都是作为守护财宝吐宝之圣物,貔貅在五行风水中带火性,故能招来大量的金钱,使世间财源自此打开。

  说法二

  赑屃(拼音:Bìxì):又名龟趺、霸下、填下,龙生九子之长,貌似龟,有齿,力大,好负重。其背亦负以重物,在石碑下的石龟为其形象。在拆除北京旧城墙时,在东便门和西便门的城墙下各发现半个赑屃,因此有赑屃驮着北京城之说。

  囚牛(拼音:qiúniú):龙生九子之一,形状为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喜音乐,蹲立於琴头。这位有音乐细胞的龙子,不光立在汉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上也有其扬头张口的形象。

  睚眦(拼音:Yázì):龙生九子之一,龙身豺首,性刚烈,最是好杀嗜杀好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

  嘲风(拼音:cháofēng):龙生九子之一,平生好险,殿角有其形象。

  蒲牢(拼音:pǔláo):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充作洪钟提梁的钮,助其鸣声远扬。

  狻猊(拼音:Suānní):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狴犴(拼音:Bì'àn):龙生九子之一,形象老虎,传说其好诉讼,故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立其形象。

  负屃(拼音:Fùxì):龙生九子之一,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螭吻,又叫鸱尾、鸱吻(拼音,Chīwěn、Chīwěi、Chīwěn):龙生九子之一,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取其灭火消灾。鸱尾到底是一种鸟还是传说中海上的鲸鱼没有确定的说法。

  饕餮(拼音:Tāotiè):传说中贪食,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左传·文公十八年》上有这么一段:“缙云氏(《集解》引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黄帝以云名官,分别管理一年四季之事,其中夏官的官名就叫做缙云氏。当时掌管夏令事宜的缙云氏,究竟是什么人尚未知其详,但是他的后代却纷纷以缙云两个字为自己家族的姓氏,传到后来,再省缙字简为云姓,称为云氏。)有不才之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蚣蝮(拼音:gōngfù),应为趴蝮: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性喜水,被雕成桥柱、建筑上。

  椒图(拼音:jiāotú):龙生九子之一,形状像螺蚌,性好闭,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铺首衔环为其形象。

  螭(拼音:chī),或螭首: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嘴大,肚子能容纳很多水,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装饰,称为螭首散水。

  麒麟(拼音:qílín):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宠,据说能活两千年。雄的名麒,雌的名麟,合称麒麟。性情温和,不伤人畜,不践踏花草,故称为仁宠。麒麟的形状像鹿,尾似牛尾,麒有独角,麟无角,口能吐火,声音如雷。中国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相传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圣人时此宠才会出现,亦作骐驎。民间传说麒麟会给人们带来儿子,使家族兴旺,因此有麒麟送子之说。传说中孔子的母亲生孔子前曾有麒麟现身。明朝时郑和的船队航行到东非,曾带两只长颈鹿回到北京,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麒麟。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来表明自己施政的伟大。

  犼(拼音:hǒu),俗称为望天吼,朝天吼:传说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华表柱顶之蹬龙(即朝天吼)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

  貔貅(拼音:piíxiū)又名天禄: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宠,龙头、马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貔貅凶猛威武,喜吸食魔怪的精血,并转化为财富,它在天上负责的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也有一种说法它是龙的第九个儿子。古时候人们常也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传说貔貅触犯天条,玉皇大帝罚他只以四面八方之财为食,吞万物而不泻,可招财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很多中国人配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如此。

  ——————————————————————————————————————————————————————————————————————————————————————————————————————————————————————————————————————————————————————————————————————————————————————————————————————————————

  龙在其形象形成过程中,曾海纳百川的汇集了多种怪异的兽形象。到后来,这些怪异兽像在龙形象发展的同时糅合了龙的某一种特征,形成了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的说法。但龙之九子为何物,究竟谁排老大谁排老二,并没有确切的记载。民间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同。

  目录

  1资料

  来历

  流传

  简介

  2详述

  普遍说法

  另一说法(李东阳)

  其它

  1资料

  来历

  龙之九子的一种说法

  据说一次明孝宗朱祐樘曾经心血来潮,问以博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李东阳:“朕闻龙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东阳竟也不能回答,退朝后七拼八凑,拉出了一张清单。按李东阳的清单,龙的九子是

  ?赑屃(老大)

  ?螭吻(老二)

  ?蒲牢(老三)

  ?睚眦(老四)

  ?饕餮(老五)

  ?蚣蝮(老六)

  ?狴犴(老七)

  ?狻猊(老八)

  ?椒图(老九)

  不过在民间传说中的龙子却远远不止这几个,饕餮等等都被传说是龙的儿子。其实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往往以九来表示极多,而且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九是个虚数,又是个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如果非要选出九子来的话,也应该选出其中在民间影响最大的九个。李东阳也是一时急于交差,所提之名单并不具代表性。

  流传

  俗谓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徐应秋《玉芝堂谈荟,龙生九子》引东阳《怀麓堂集》:“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生平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是其遗像。负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螭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是其遗像。”《天禄识余·龙种》:“俗传龙子九种,各有所好,一曰贔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曾,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级星也;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似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

  “龙生九子”的一个说法是来自明朝的李东阳的《怀麓堂集》,龙的九个儿子分别为:

  排行

  名称

  老大

  赑屃(bìxì)

  老二

  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

  老三

  蒲牢(púláo)

  老四

  狴犴(bì’àn)

  老五

  饕餮(tāotiè)

  老六

  蚣蝮(bāxià)

  老七

  睚眦(yázì)

  老八

  狻猊(suānní)

  老九

  椒图(jiāotú)

  一说: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螭吻

  另说:赑屃|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或蚆螛)|睚眦|狻猊|椒图其他:螭|麒麟|犼|貔貅

  简介

  (因龙之九子有不同的版本流传,故顺序不分先后。)

  囚牛:平生爱好音乐,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

  蚣蝮:喜好水,其形象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被雕成桥柱、建筑上滴水的兽形,是古桥的守护神

  睚眦(yázì):平

  囚牛

  生好杀,喜血腥之气,其形为刀柄上所刻之兽像;

  嘲风:平生好险又好望,其形象常饰于殿台角。

  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

  饕餮: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就吃什么,其形象常纹饰于青铜器上。

  狻猊(suānní):喜欢蹲坐,佛像座下的狮子是其造型。

  椒图:(jiāotu)形状似螺蚌,性好闭,铺首衔环是其形象;

  螭吻(chīwěn):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平生好讼,

  赑屃:又名霸下。形似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

  螭:或螭首,肚子能容纳很多水,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装饰

  麒麟:简称“麟”,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是神的坐骑,被人当做仁兽﹑瑞兽

  犼:俗称为望天吼,朝天吼,有守望习惯。华表柱顶之蹬龙,为观音坐骑。

  貔貅:能吞万物而从不泄,故有纳食四方之财的寓意。

  2详述

  普遍说法

  长子囚牛,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

  囚牛雕像

  ,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次子睚眦,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遗像。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

  龙

  睚眦

  首豺身,性格刚烈,好勇擅斗,嗜杀好斗,总是嘴衔宝剑,怒目而视,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强大威力。俗语说: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睚眦便成了克煞一切邪恶的化身。

  三子嘲风,形似兽,平生好险又好望,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

  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铸在钟顶的蒲牢

  四子蒲牢,形似盘曲的龙但比龙小,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五子狻猊,又称金猊、灵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状似狮,平生喜静不喜动,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另外,狻猊还是文殊菩萨的座骑,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上还建有供奉狻猊的庙宇。因狻猊为龙的五子,

  火神庙屋脊上狻猊

  所以庙名为五爷庙,在当地影响颇大。

  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六子赑屃,又名霸下,形似龟,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

  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功后,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七子狴犴,又名宪章,样子像虎,有威力,好狱讼,却又有威力,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故民间有虎头牢的说法。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又相传它主持正义,能明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它也被安在衙门大堂两则以及官员出巡回避的牌上端,以维护公堂的肃然之气。

  八子负屃,平生好文,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或两侧,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

  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

  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幼子螭吻,又名鸱尾或鸱(chī)吻,鱼形的龙(也有说像剪了尾巴的蜥蜴),龙形的吞脊兽,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即殿脊的兽头之形。

  在佛经中,螭吻是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所以把它安在屋脊两头也有作消灾灭火的功效。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

  作消灾灭火的功效。

  《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可以发现这种说法中,长子囚牛和四子蒲牢都喜音乐,三子嘲风和末子螭吻都位于屋顶,六子赑屃和八子负屃都围着石碑,有重复之嫌。如果把他们二取一,再补进其他一些常见说法,会比较好一些】

  另一说法(李东阳)

  长子赑屃

  次子螭吻

  三子蒲牢

  四子狴犴

  五子饕餮,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齿人爪,有一个大头和一张大嘴。据民间传说,这种怪兽贪吃无厌,把能吃的都吃光了以后,最后竟然吃了自己的身体,到最后吃得只剩一个头部,所以落下个“有首无身”的名声。

  六子趴蝮,又名蚣蝮,样子似鱼非鱼,善水性,体态优美,饰于石桥栏杆顶端。位于桥边的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被雕成桥柱、建筑上滴水的兽形,是古桥的守护神。

  睚眦

  七子睚眦

  八子狻猊

  九子椒图,形状像螺蚌,性好闭,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铺首衔环为其形象。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人们将其用于门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吧。

  其它

  貔貅,貔貅能吞万物而从不泄,故有纳食四方之财的寓意。中国传统是有“貔貅”的习俗,和龙狮一样,有将这地方的邪气赶走、带来欢乐及好运的作用。古时候人们常也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传说貔貅触犯天条,玉皇大帝罚他只以四面八方之财为食,吞万物而不泻,可招财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

  螭:一种没有角的龙。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嘴大,肚子能容纳很多水,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装饰,称为螭首散水。

  麒麟:亦作“骐麟”,简称“麟”,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是神的坐骑,古人把麒麟当作仁兽﹑瑞兽。雄性称麒,雌性称麟,明代郑和下西洋带来了长颈鹿后,又用来代指长颈鹿(在日本依然如此)。常用来比喻杰出的人犼:俗称为望天吼,朝天吼,有守望习惯。华表柱顶之蹬龙,为观音坐骑。麒麟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地上的,常伴神灵出现,是神的座骑,属火系属天仙。一般不会飞,不过成年的麒麟是会飞的。成年的麒麟能大能小,平时较慈祥,发怒时异常凶猛

  【“虎父无犬子”,龙那么神通广大,可以吞云吐雾,兴风作浪,成为中国老百姓几千年来的偶像,它的儿子自然也非等闲之辈。龙也有女儿,但不那么出名,《春光灿烂猪八戒》里的女主人翁就是小龙女。龙的儿女都是千奇百怪,这和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儿女倒颇相像。不过欧洲人的思想毕竟比中国人开放,在他们的神话里,天神宙斯就是风流甚至滥交的典型,一会儿变成马一会儿变成牛的去调戏良家妇女,咱国家的龙可是规规矩矩,顶多也就来个“二龙戏珠”。在中国人眼里,龙是权威与尊严的象征,我们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也说自己是“龙的传人”。】


  (https://www.xdzxsw.cc/book/73636/4489555.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