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世界演义 > 第三十四章 商纣继位

第三十四章 商纣继位


  帝乙,统治时间:BC1110--1102年。

  帝乙,子姓,名羡。

  BC1110年,文丁的儿子帝乙继承了商朝君主之位,是商朝第二十九任君主,以殷(河南安阳)为都。

  箕子,子姓,名胥余,在帝乙和其子帝辛时期官任太师(宰相)。

  比干,子姓,帝乙的弟弟,幼年聪慧,勤奋好学,年少时就以少师(亚相)高位辅佐商王帝乙。

  比干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帝乙继位后,商朝国势已趋于没落。

  当时,江淮之间的夷方比武乙时期更加强盛,准备大举进攻商朝。

  帝乙二年(BC1109),昌带领周部落攻打商朝。

  帝乙为了不至于东西受敌,就把文丁的一个幼女,生得美丽端庄,嫁给了姬昌,向周人致歉。商王帝乙缓和了与周人的矛盾之后,开始全力备战,应对东夷的进犯。而姬昌也认识到商朝国力还很强盛,短时间之内,周还不是商的对手,还需要继续积累实力,等待时机。

  帝乙三年(BC1108),昆夷(属于西戎)攻打商朝,夷方也趁机进犯。帝乙采取各个击破战略,首先派遣将领南仲率军向西抵御昆夷的进攻,并且修筑朔方城。夷方见昆夷被击退,于是退兵。

  BC1106年,帝乙帅军出征夷方(人方、尸方),但途中受到孟方(夏时称斟灌,帝丘,河南商丘睢县)的截击而被迫回师。

  由盂方的地点可知,当时东夷的势力已经深入河南,进入商国的发祥地,帝乙不得不出击。

  BC1106年二月,帝乙率诸侯联军击败盂方。九月,商军进至淮水流域的攸国(安徽宿州),帝乙命攸国国君攸侯喜,率领本国军队协同进攻夷方。商军从东部重镇大邑商(即毫,河南商丘睢阳区)东进,到达攸国东部边境城邑永(攸国西部数十里),以此为前进基地与夷方军队交战。帝乙指挥商军列阵缓慢向前推进,进攻夷方军队。同时命令两翼实施夹击,一举打败夷方。

  BC1104年五月,商军返回商都殷附近,前后费时达260天。

  同年,由于东夷的威胁,帝乙将都城由殷(河南安阳)迁到沬(河南鹤壁淇县)。

  帝乙长子微子启的母亲地位卑贱,所以不能立他为嗣子。少子帝辛的母亲是正室,所以帝乙确立帝辛为嗣子,就是后来的商纣王。据《吕氏春秋》、《帝王世纪》记载,微子启与帝辛是同母兄弟,微子启出生时,他的母亲尚为妾,被立为王后之后生帝辛。帝乙因微子启年长,想立他为嗣,太史根据礼法认为微子启是庶出,帝辛是嫡出,所以立帝辛为嗣子。

  BC1103年,帝乙再次率领诸侯远征夷方,到达雇(山东菏泽鄄城县)、齐(山东淄博)等地,至BC1162年三月,胜利班师。在回师途中帝乙病逝。

  家庭成员

  父亲:商王文丁

  妻妾:帝乙有两位妃子。

  儿子:

  微子启(宋微子),帝乙长子,周朝诸侯国宋国始封君。

  微仲(微仲衍、宋微仲),微子启弟,宋国第二任国君。

  子期,商朝诸侯国郝国始封君,郝姓得姓始祖。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一说在今陕西西矮附近),其后世子孙便以封地名为姓氏,称郝氏。

  帝乙病逝后,葬于殷。

  帝乙死后,其子帝辛(商纣王)继位。

  帝辛(纣)BC1101--1050年

  帝辛,统治时间:BC1101--1050年。

  帝辛,子姓,名受,谥号纣,别称受德、纣王、商纣王、殷纣王,商朝第三十位君主。

  帝乙有三子,长子叫微子启,次子叫微仲衍,都是庶出,三子叫受辛,是正宫所生。帝乙曾经想立微子启为太子,大臣都谏言,应该立正宫之子。于是,立受辛为太子。帝乙逝世后,辛继位,这就是辛帝,周武王代商后称天下称他为“纣”,因为谥法上“纣”表示残义损善。

  帝辛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的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英明神武,刚愎自用。

  很多历史上的著名君王都有这样的性格特点,比如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隋炀帝,只是成者为王,称为英明神武,败者为寇,称为刚愎自用。所以君王宁愿选一个平凡的接班人,也不愿选一个各方面都杰出的接班人,因为他们不懂得谦虚,总是在成功,接受不了别人的建议,甚至存在逆反心理,故意反着来。所以一旦受挫,便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任由情况继续变坏。

  BC1161年,帝乙的儿子帝辛继承了商朝君主之位,以殷(河南安阳)为都。

  按《封神演义》:第一回中提及帝乙,称其有三子,“寿王”(即帝辛,商纣王)为幼子。帝乙临终前将寿王托孤给太师闻仲。而按照历史记载,帝乙的托孤大臣有王伯太师箕子、王叔少师比干,而闻仲没有记载于史书中。

  商朝历来实行的是兄终弟及的制度,也就是说只要国王死后,兄弟还在,虽有儿子,也要由兄弟继承,这是早期商朝九世之乱的原因。

  所以到了武乙之后,为了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商朝开始摒弃这种制度,实行父子继承制。

  这实际上剥夺了兄弟们的继承权,从武乙开始,内斗不断。所以帝辛的即位,实际上与箕子和比干的利益相背。

  笔者认为帝乙由于担心哥哥箕子和弟弟比干夺去自己儿子的帝位,所以出于场面话,不得不安排箕子和比干辅助帝辛处理朝政,而最重要的军权也一定会安排自己真正的心腹将领来辅助帝辛,以排队兄弟们对军队的影响。而这员将领极有可能就是在史书中没有留下名字的闻仲。

  所以,实际上帝乙为帝辛留下了至少三位顾命大臣,王伯太师箕子,王叔少师比干,箕子和比干主要是朝政,而最重要的军事方面是闻仲。

  虽然武乙已经改革了继承制度,但是如果商王无道,箕子和比干的确也有资格成为新的商王。

  《孟子·万章下》述孟子向齐宣王解释贵戚之卿与异姓之卿的区别说:

  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对于君王犯错误后,贵戚之卿与异姓之卿开始对待的方式同,都是进谏。君王不听的话,最后处理的方式就不同了:异姓之卿只好失望地离去,而贵戚之卿则可取而代之。

  孟子所言正好反映了早期国家阶段氏族贵族专政时期的特点,称为“上帝改厥子、贵戚易其位”。

  在那时人们看来,王位君权的更替是同姓王族(王室宗亲)、贵戚(异性外戚)之间的事务,外人不得插手染指。这也是历史诸多王朝更替的传统,比如周武王代商---外戚,从母系角度来说,商朝的先祖也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先祖,所以有资格取得王位;隋文帝代北周---外戚。

  由这一传统可以看出历史上的权臣们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帝,其实是在为改朝换代作准备,因为身为异性权臣,只有成为外戚才有资格,成为新的天子。不遵循这一传统,急于将皇帝拉下马,就成为史书上遗臭万年的乱臣贼子。

  帝辛继位后,因周族崛起,威胁商朝西面,原本,帝乙在位时就打算在击败夷方后,就移兵攻周,但由于帝乙在位时间太短,所以临终嘱托帝辛一定要铲除周这个隐患。因为帝辛初即位,帝位不稳,所以不得不虚与委蛇,大大封赏各路诸侯,尤其是任用九侯、邘侯(鄂侯)、周侯为三公的虚衔。

  邘侯(鄂侯),为帝辛的岳父,封地在河南焦作沁阳市。

  姬昌,统治时间:BC1112--1061年。

  姬昌,姬姓,名昌。出生于BC1152年。

  BC1112年,季历的儿子姬昌继承了周国的西伯爵位,被时人称为西伯侯,被武王追封为周文王。以岐(陕西宝鸡岐山县与扶风县)为都。此时姬昌40岁。

  在治岐期间,姬昌对内奉行德治。《史记·周本纪》记载姬昌遵后稷、公刘之业,效先祖古公、父亲季历之法,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的社会风气,使周国的社会经济得以发展。

  姬昌时期已经处于封建制度的萌芽时期,实行裕民政治,就是征收租税有节制,让农民有所积蓄,以刺激劳动兴趣。

  姬昌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划分田地,让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就是将一块土地按照井字划分成九份,中间的一份是公田,而周围的八块田是私田,只要农民在耕种八块私田的时候,集体帮助耕种中间的公田,用这块公田的收获来上交官府,其它的八块田的收获完全归自己所有。这是井田制首次施行。

  商人往来不收关税,有人犯罪妻子不连坐等,刑罚被大量减轻,画地为牢的故事就发生在姬昌在位期间。

  :。:


  (https://www.xdzxsw.cc/book/6795/4840793.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