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回到明朝的少年天子 > 第六十八章攻占德里

第六十八章攻占德里


  莫卧尔皇帝巴布尔越是找不到明军的踪影,他的心里就越是不安,他试探着派出了二十万大军进入东孟加拉。他亲自率领大军围攻孟加拉苏丹国,孟加拉苏丹的军队与莫卧尔军进行了几场会战,结果均遭惨败。

  阿拉干国王明平派出援军,才勉强制止了莫卧尔军队将东孟加拉完全占领,可是莫卧尔军队在人数上的绝对优势,他们通过苦战还是击退了阿拉干国王的军队。

  莫卧尔军队夜晚扎营的时候,营地周围会发生弓箭手与孟加拉苏丹和阿拉干人的对射,并不时发生小规模的冲突。

  莫卧尔人用射石机向阿拉干人射击,那些石弩被安置在战车上,发射石砾和土制地雷。

  在大规模作战之中,莫卧尔军队经常迂回作战。他们排着整齐的队形,向阿拉干人的背部迂回,并同时整齐的射出箭枝,在前进和后退之时莫卧尔骑兵的队形都是整齐的。

  在行军时,莫卧尔军队常常采用“蒙兀儿行军”的方法。早晨莫卧尔骑兵仔细观察他们刚走过的道路,同时查看他们这一天打算走的道路;行路的人总是爬上一片隆起的高地,仔细观察两条道路,然后拿一些饲料喂养已经被栓了一夜的马匹。他们这样警惕的目的是:如果有任何人跟踪,在夜里追来,他们就能发现,进行自卫。当马吃够了草料,并且来去的两条路都已经看清没有人,他们便在中午动身,直到半夜,这样就没有人能发现这位旅行者或他的住宿处。

  莫卧尔的军队是大批的从各个封地征召来的。这种军队的持久作战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大多数时候,莫卧尔部队如同巴布尔所说不会超过两、三个月。卖弄卧尔的军队通常是在秋季作战,在整个春夏两季放牧马匹。

  等“马肥”,和征伐地“庄稼成熟”之时才出征。莫卧尔的军队还有一个恶劣的传统,就是在作战胜利之后抢劫。这事实上是一种薪酬制度,因为这些军队随军出战是没有军饷的,所能获利的唯一方式就是劫掠。如果因为某些原因禁止他们劫掠,就会酿成叛乱,如同巴布尔第一次征服撒马尔罕所经历的那样。

  巴布尔·帕迪沙的作战方式基本还是埃米尔·帖木儿时代风格的。除了少数大规模的会战之外,大多数小的冲突以弓箭对射为主。

  也就是说,只要不碰上像明军那样难缠的对手,他就弓箭手排成一排,向对方发射弓箭。如果箭射完之后,第二排弓箭兵就会顶上去以此循环。这些射手,都是有着马匹的,但在这类的场合基本都是下马射击。当敌军尝试发动小规模的冲锋时,这些射手就会上马,采用所谓的帕提亚战术,射击前来追击的敌人。

  同时,正在预备的弓箭手也会很好的埋伏在附近的树丛之中,射击试图追击的人。在很多场合下,甚至都会有专门的步弓手埋伏在己方弓手战列线佯装撤退的路线上,埋伏追击的敌人。

  莫卧尔绝对使用的主要武器,是中亚系的复合弓。这些弓的威力惊人,经常穿透了腿上的盔甲,射穿了腿骨,或者射杀了穿两层锁甲的敌人。

  莫卧尔军队的弓箭有着断筋折骨的巨大杀伤力,而不仅仅是穿一个孔而已。当这类箭头击中一个无护甲的敌人时,大多数时候都可以将所经过附近的骨头全部粉碎,造成残废性质的创伤——如同埃米尔·帖木儿所受的。

  莫卧尔的军队在小规模战斗中,经常向敌军冲击。

  与其他地方相同,莫卧尔的战士在不冲锋的场合通常也是不批甲的。他们作战时间才穿上装甲,准备好马匹,对敌方发起冲锋。他们使用弯刀、矛、棱锤之类的武器。人马具装的骑兵是存在的,但人数非常有限。

  莫卧尔在恒河之战中,海达尔·马黑麻·米尔咱率领的数千人中,仅仅有50人是人马俱装的骑士。同时,这些近战武器的威力也是可疑的,巴布尔·帕迪沙就多次被弯刀砍中,但其头部和肩部的护甲却使其仅仅受了皮肉轻伤。

  巴布尔时代,莫卧尔武士的核心是各部落征集来的武士与各城市的封臣和贵族。一旦需要的时候,各地的封建领主还能征集农民或下层部民的步兵作战。

  这类步兵的规模毫无疑问要比核心的部落武士大的多,例如记载中乌马儿·沙黑·米尔咱(巴布尔·帕迪沙之父)与撒马尔罕的统治者苏丹·阿合马发生冲突时,所征集的10000多人中,就有将近7000多人是这类的步兵。这些步兵也是毫无纪律、不堪一击的。

  何无敌的部队从尼泊尔出发,他率领二十万骑兵,迅速穿过北印度,包围了德里城。

  这时,莫卧尔的军队还在巴布尔的带领下,对东孟加拉和阿拉干人进行着围攻。

  德里身为印度第三大城市的德里,是莫卧尔王朝的首都所在。

  德里是印度北部重要城市,它位于德里中央直属区亚穆纳河西岸,西傍德里山脉。面积241平方公里。德里共有五十万人口,市内平坦低洼,排水不畅。1月平均气温14.0℃,5~6月34.0℃,最高温可达41℃以上,年降水量715毫米,其中7~9月的季风雨占全年降水量66%。

  德里是印度河流域去恒河流域的要道,在交通、战略上居重要位置,自古即为印度重镇。德里街道狭窄,旧建筑、牛车、单车充斥在横街

  作为古印度历代首都和自北印度到恒河平原古老贸易路线的主要城市,德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的古迹、遗迹和遗址。德里在印度斯坦语即“起点、开端“之意,故“德里“同样被认为与印度特征事物的开端,如印度河-恒河平原。

  据考古发现,德里及其邻近地区在约200万年以前有人类出现。有人认为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所述的潘达瓦家族(Pandavas)的都城因陀罗普拉沙(Indraprastha)位于德里,公元前1世纪孔雀王朝的拉贾·迪卢重建此城,并命以己名,遂转成今名。自孔雀王朝(前4世纪

  开始定居人口增加,现已发掘7个古城遗址。图玛拉(Tomara)拉其普特王朝于736年建立了拉尔科特城();1180年,阿杰米尔(Ajmer)的查哈曼(Chahaman)拉其普特王占领拉尔科特城,将其更名为其拉拉伊皮妥拉(Pithora);1192年,查哈曼王普里特维拉贾三世()败于阿富汗穆罕默德·喀乌里ri。1

  公元1206年德里苏丹和1526年莫卧儿帝国先后于此建都,并建红堡。

  巴布尔·帕迪沙时代的税收制度是十分混乱的,大多数时候采取“贡税制”和包税人的做法。巴布尔·帕迪沙在攻下印度之后,评估了各个封地所应缴纳的年贡数量(以贵金属计算)就将各个封地交给了自己的臣属。

  而在自己的领地,也仅仅派遣一些征税官去征取。同时,各地的统治者也会对前往圣地朝圣的路人收取过路税(类似门票)。经常有税收队伍在其领主的领地四处巡逻,以抽取过路商队所携的商品作为关税,其情况与强盗拦路抢劫相似。各地的领地对于向领主缴纳税赋常常是不情愿的,阿富汗的山民和草原上的游牧民尤其如此。在这种时候,各地的领主就会带上自己的武士去惩戒不服从的部落,夺取自己“应得”的贡税。巴布尔在阿富汗统治期间所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向四周的山地部族“征税”。

  封建贡税是十分沉重而不合理的。《拉失德史》中曾生动的描述,一个蒙兀儿人去向一个喀什格尔地区小官员收税的状况——这个可怜的人将自己所有的财产驼马房产交出后还凑不齐所需贡赋的一半,因而请求收税官允许他和自己的妻女保留自己的衣服离去。

  封建主之间的混战也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强征税赋。一个统治者刚刚征服一片区域,会倾向于立即向四周的封地征收一批“赋税”,经常是预支性征收的。很多时候,甚至几十年后的“赋税”都被征收完了。如果一个地区的统治者经常更换,那么这个地方的居民就不得不面临不同统治者“预征税赋”的命运。

  在描述税收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征集到一万五千头牛和十万头羊”之类的叙述,游牧民平均一人也应该有数十头牲畜的数量。

  因此,当何无敌的二十万大军将德里城围得水泄不通时,德里城的反而不着急。他们偷偷派出代表请求投降,并希望明军不要再对他们收那样的重税,因为如此横征暴敛,让印度居民几乎无法承受。

  何无敌向继续顽抗的巴布尔军队发起了猛攻,二十万骑兵围在一旁,五百头战象托运的四百门野战炮和一百门重炮对准德里门和德里城的城墙进行了猛轰。

  炮火之下,德里城墙迅速倒塌。同时,二万德里城守军吓得魂飞魄散。由于久闻何无敌战无不胜,德里城的指挥官下令向明军投降。

  (本章完)


  (https://www.xdzxsw.cc/book/58283/3121876.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