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二战之我是蒋纬国 > 第356节 决战徐州 1

第356节 决战徐州 1


  寺内大将深知徐州会战成败对日本的重大意义,因此他从一开始就下定“不惜一切代价、不惜血本获胜”的决心,第10师团的孤军冒进在他的计划里有三个作用,一是如果该师团确实长驱直入、势不可挡,那就直接拿下徐州,二是如果该师团遭到强劲阻击,就让该师团死打硬拼,从而吸引中国军队的重兵集团将其包围,三是如果该师团遭到反击并且损失惨重,就用该师团的鲜血来麻痹中国军队,继续下一步的“先诱敌集于徐州一带,再将其一网打尽”战略计划。眼下,第10师团在台儿庄吃了大亏,损兵折将两万人,使得日军华北方面军的机动军力受到极大打击,很显然,为了继续下一步的计划,寺内大将起码要补充二三万兵员。寺内大将没有撒豆成兵的本事,日本此时国力已经濒临崩溃和枯竭,也没办法组建新的部队,所以寺内大将采用的还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原始办法,在军部的批准和支持下,寺内大将让华中方面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大将从华中方面军里抽调了三十多个大队的兵力补充给华北方面军。因为,日军此时在华北急需兵力,在华中、在南京战场上则不急需兵力,日军此时对南京城只是围而不打,包围南京城的日军约十五万人,抽调走一部分后仍然是绰绰有余的。当然了,日军是秘而不宣地进行这件事的,三十个大队、三万余兵力,并且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老兵,分散地、分批地从南京战场上的日军各师团内被逐步地抽调走,以及原属于华中方面军的大批武器弹药、辎重物资,从上海到青岛一路坐船,继而被补充进了华北方面军里,其中四分之三被补充进了第10师团里。日军如此大费周章地掩人耳目,目的是为了让中国军队误以为南京战场上的日军还是约原先的十五万人。

  台儿庄大捷后的短短一周,日军便再度反扑台儿庄、反复徐州,行动速度快得令人吃惊,打头阵的仍然是第10师团,该师团在过去一周内因为得到两万五千余来自日军华中方面军的兵员而“原地满气血复活”,全师团拥有4.4万兵力,且配备了大批坦克、汽车、火炮(这些坦克、汽车、火炮都来自华中方面军),几乎是一支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的“钢军”。“我仍然让第十师团担任主力,一是哀兵必胜,二是我对你绝对信任!我相信你不会让我失望的,矶谷君,好好干吧!”出击前,寺内大将亲自为矶谷中将壮行助威。

  矶谷中将感激涕零得泪流满面,他咬牙切齿:“拿不下徐州,下官剖腹谢罪!”

  7月15日,日军第10师团对台儿庄再度发动了排山倒海的猛攻。

  7月17日,台儿庄沦陷,中国军队死伤两万五千余人,其中战死一万八千余人,日军死伤八千余人,其中战死四千余人。在台儿庄阻击日军的孙连仲部第1军团在台儿庄大捷和先前激战中已经拼得油尽灯枯,在此次日军反击台儿庄中更是伤亡殆尽,全军团最后只剩下不到五百人,庞炳勋部第3军团也完全打光,同时参战的汤恩伯部第20军团同样伤亡万人。

  血战两天两夜,完全杀红眼的第10师团成功占领台儿庄,继而跨过大运河,长驱直入,蜂拥地扑向徐州。李宗仁急调第1集团军、第3集团军、第29军、第59军等部在徐州外围展开节节抵抗,迟滞日军的进击速度。若不是因为中国空军发挥出重大作用,日军极有可能在三天内就兵临徐州城下了。

  台儿庄大捷,是第五战区几十万地方杂牌军拼尽全力打出的胜仗,此大捷也耗干了第五战区的精华部队和大部分的弹药物资。李宗仁虽然心急如火,但他真的是没有办法了,第五战区不可能还能依靠自身力量再度重创日军,因此他连连地向蒋介石求援,询问蒋介石,“眼下只有三个对策,一是将徐州效仿南京,把第五战区所剩不多的精华部队都收缩到徐州城内,展开一场注定全军覆没的城市防御战,二是果断放弃徐州,全军转进、保存实力,三是增兵徐州,与日军展开徐州大决战;时间刻不容缓,究竟如何抉择,还望委座早下决定”。

  武汉的国军统帅部内,高级将领们意见不一,展开了激烈争执。

  何应钦和白崇禧支持第二点“弃城撤退”,二人认为,徐州即便丢了,国军也虽败犹荣,毕竟取得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台儿庄大捷,日本人是得到了徐州,但国军歼敌约三万人,双方算是打了个平手,所以徐州沦陷并不会影响到接下来的中日谈判,更何况,日本高层内的“主和派”已经承诺会把江苏省完璧归赵,徐州是江苏省的一部分,现在丢了,以后还能拿回来,因此没有必要为了一座主动会失而复得的城市冒太大的风险。国军需要保存实力,一是为了议和后“扫荡国内”,二是为了议和后反击日本。逻辑很显然,打得越惨,需要恢复的时间、耗费的财力物力人力就越多,能省还是应该省的。另外,白崇禧也不愿李宗仁在徐州太冒险。

  徐永昌和程潜支持第一点“守城防御”,二人认为,台儿庄大捷是一回事,徐州保卫战又是另外一回事,徐州毕竟是津浦线要地、军事重镇,如果不战而弃、拱手让人,在政治上、宣传上、外交上、舆论上都会对国府很不利,徐州会战实际上是一场“政治会战”,是打给日本人、德国人、本国民众看的,宣明国军绝不会轻易放弃国土的誓言,抗战已经有一年多,除了济南是被韩复榘丢掉的,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国军都是跟日军拼杀得尸山血海的,徐州也一样,不能让出去。徐州丢不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丢的方式,主动让出去过于伤害国威国格,应该死守,虽然不可能打成第二个南京,但守卫徐州的官兵,比如十万将士,全体与城共存亡,既能在城市防御战这种最为有利于国军的战斗模式里进一步地杀伤日军,也能震慑日本高层,还能赢得德国高层的尊重,这对接下来的中日议和是非常有利的。

  陈诚强烈支持第三点,也就是“展开决战”,他的理由也十分充分,他认为,抗战已经一年了,事实证明,日军虽然强大,但也不是不可战胜的,南京就是最好的证明,国军不该高估日军,也不该低估自己,日军此时已是强弩之末,国军(主要指的中央军)则士气鼎盛,准备得也较为充足,所以应该大胆出击,与日军打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决战,从而获得战略上、军事上、政治上的最大限度的收益。

  几位巨头在蒋介石面前各执一词、针锋相对,甚至吵得不可开交(因为蒋介石在“养伤”,所以何应钦等高层开会时蒋介石不在场,但会议厅内有电台广播,把会议过程实时地转播给蒋介石听)。由于几位巨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听起来都是理直气壮的,这使得蒋介石在反复思考后,优柔寡断的老毛病再次发作。犹豫了半天后,蒋介石发电报给蒋纬国,征询蒋纬国这个“无师自通的战略天才和军事天才”的意见。

  蒋纬国回道:“父亲,弃守徐州虽然最安全、最稳妥、最保险,但是,我们得到的也会最少,真的要议和的话,如果徐州会战打成这样子是平手,日本人也只归还一二个省给我们,实在是太少了,我们必须多要回来一些国土。父亲,您的国民革命军军人并不比日本军人差,日军不怕死,您的国民革命军的军人们也不怕死。请您相信他们,也相信您儿子我,您不会失望的,我们不会让您失望的。既然日本人要战,我们就奉陪到底。实际上,我们能在保留一部分实力的情况下与日军打这场会战的。父亲,请告诉我,国军精锐部队现在共有多少?”

  蒋介石回复道:“约五十个师、六十万人。”

  从南京之战爆发到现在已经有八个多月,负责整顿陆军的陈诚在这八个多月里继续战前没来得及完成的整军事务,并且取得了很大成果。八个多月时间,训练上百万的青壮年新兵,自然是绰绰有余的,最大的问题是武器装备,好在国军的后方兵工厂在战前被蒋纬国加强了很多,所以产量要比原先历史上大出不少。按照蒋纬国的“精兵”标准,一个步兵起码装备一支中正式步枪(或缴获的三八式步枪或外购的98k步枪)和五十发子弹,并且训练半年,这样的“精兵”,蒋介石手里约有六十万,都是他的命根子,他舍不得拿出来用,生怕赔光。

  “您起码调四十个师来参战吧!”蒋纬国也不客气,“另外,这四十个师在来到徐州前都秘密地抽调出三千老兵留在武汉待命。”

  蒋介石十分诧异:“为何?”

  蒋纬国回复道:“日本人只会看到父亲您把四十个精锐师调来参战,看到番号密密麻麻一大堆,却不知道这些师都留了一部分实力在后方。一个师到底一万人还是七千人,日本人难道还能逐个逐个地调查?他们只看到国军有四十个精锐师来徐州参战,这就够了。”

  蒋介石被蒋纬国说动了。

  当日军第10师团攻占台儿庄时,国军第五战区迎来了浩浩荡荡、源源不断的大批援兵,并且清一色都是中央军嫡系部队,密密麻麻的番号让搜集情报的日本人都看得眼花缭乱了。就以集团军为单位,国军共有30个集团军,其中:第1、第3、第11、第21、第22、第23、第27集团军已经在徐州前线,第2、第4集团军在豫北,第5、第8、第24集团军在浙江,第6、第7、第13、第14集团军在晋南,第12集团军在广东,第16集团军在广西,第17集团军在青甘宁,第25集团军在福建,第26、第28、第29、第30集团军在川渝两湖江西。正在向徐州开拔的中央军共有五个集团军,分别是第9、第10、第15、第19、第20集团军,这五个集团军总计38个师、8个旅,满员总兵力超过50万。

  飞马流星般的“支那军正在向徐州大规模增兵”“几乎都是蒋介石嫡系中央军”的情报让寺内大将等日军高层大喜过望。“太好了!蒋介石上当了!”“台儿庄之战,让他彻底地被麻痹了!他开始痴心妄想!”“他要跟皇军在徐州展开大决战!”“正是皇军一口气吃掉蒋介石中央军主力的大好机会!”日军高层兴奋不已地弹冠相庆。

  鱼入网了,但鱼却太肥太大,不得不让寺内大将在喜悦之余又感到不安,日本人的渔网就这么大,既然钻进来一头鲸鱼,肯定就吃不下了。得知五十多万中国中央军赶到徐州参战,寺内大将又喜又忧,他急忙向东京大本营请求“起码再增调三个师团的兵力”。

  寺内大将的请求让东京大本营深感为难,三个师团、七八万人,不算多,日军有的是人,但是,日本政府此时财力枯竭,完全入不敷出,已经额外养不起三个处于参战状态的师团了,有人没钱,自然没办法打仗。虽然东京大本营很想拒绝寺内大将的这个请求,但也忍不住“徐州大包围”和“徐州聚歼战”成功后的诱人前景:中国军队中央军主力被基本摧毁,接下来,日军可以轻易地占领河南省、安徽省甚至湖北省,在可能只有两个月的极短时间内吃掉中国二三个省的广大地盘,甚至威逼武汉,到时候,谈判的话,“支那政府完全被帝国政府压制,帝国政府只需让出半个省份地盘就可以让支那政府屈服,并能在接下来的‘德日中三国联盟’里把支那完全变成帝国的仆从国”,继续打的话,“支那政府的临时国都武汉已经在帝国军兵锋前,帝国军想打就能打,完全掌控战争主动权”,继续耗的话,“支那政府的精华国土三有其二都被帝国军占领,耗下去,帝国有足够把握会把支那给耗死,只需一年,支那境内帝国军就可以实现‘以战养战’,还能反哺帝国本土经济,促进帝国本土经济如火如荼增长”。

  陆军大臣梅津美治郎中将前去寻找大藏大臣(财务大臣)兼商工大臣池田成彬,要求“立即给陆军增加不少于十亿日元的军费”,池田成彬当时觉得“好像遭到历史上最蛮不讲理的劫匪的狮子大开口似的勒索”。虽然池田成彬积极地支持日本对外扩张,卖力地发展日本的军工业,但他面对陆军这个天方夜谭般的要求时也不得不给予了拒绝。“大臣阁下,您即便把您的军刀架在我的脖子上,我也拿不出这么多的军费啊。”池田成彬无可奈何地摊开双手。

  “大臣阁下!这是您的职责!请您务必拿出足够的军费!”梅津中将语气温和,但态度强硬,不容池田成彬讨价还价。

  池田成彬束手无策,被军方逼得无路可走的他急得抓耳挠腮,他几乎是慌不择路、饥不择食地四处寻找“可以弄到钱”的途径,一方面,他向日本国内的大财阀、大公司高息借款,另一方面,他向国外列强展开贷款。只可惜,日本在国际上没几个朋友,并且日本政府的“有便宜就占,有账就赖”又穷又横的嘴脸也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几乎没有哪国愿意贷款给日本,只有一个国家向日本伸出了“患难见真情的友谊之手”。

  这个国家就是不久前刚刚向中国施以援手的苏联。

  除了中日两国以及德国,第四个高度重视中日战争、徐州会战的国家莫过于苏联,因为中日战争、徐州会战的结果会给苏联带来暂时不太明显但影响深长的重大影响,斯大林对此深以为然。斯大林看似跟中日战争毫无瓜葛,看似置身事外,但他实际上一直在不动声色地在局外暗暗地进行各方面的插手。台儿庄大捷后,蒋介石决定增兵徐州,与日军在徐州展开战略大决战,这个重大情报在第一时间被送到了斯大林的办公桌前,斯大林随即找来贝利亚,两人进行了如下对话:

  “贝利亚同志,看来,中国的实际实力是超过我们的预料的。”

  “斯大林同志,您说得对,蒋介石其实在暗藏实力,他实际上并未全力以赴地跟日本人作战,因为他想保存实力。中日战争前,日本人吞并了中国东北,蒋介石却一直隐忍,没有立刻与日本人开战,一方面是他还没有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则是他比起对付日本人更加醉心于消灭中共势力。可以相信,蒋介石此时还是一样的,他看到在德国的居中调停下,中日很有可能要停战,所以他不想打了,不想拿出他的真正本钱,没有把主力部队投入徐州战场,而是耐心等着议和,然后对付中共。”(蒋介石的这个心理可以参考原先历史上抗战最后一二年,当时的国军已经具备一定的反击日军的能力,但国军却刻意按兵不动,就为了搭美国的顺风车,让美国打败日本,跟着美国一起成为打败日本的战胜国,不再跟日军硬拼,从而保存实力,等着日本投降后与中共爆发国共内战。)

  “对,另外,蒋介石也可能担心德国没办法完成中日议和,中日战争还要继续地打下去,所以他必须保存实力,用于以后持久抗日。只不过,徐州的中国军队取得那场台儿庄的胜仗,这使得蒋介石深受振奋,深受鼓舞,他信心大增,所以准备跟日本人在徐州展开决战。”(蒋介石的这个心理可以参考原先历史上的徐州会战,一开始蒋介石没指望李宗仁打胜仗,结果李宗仁用地方杂牌军打出了台儿庄大捷,信心大增的蒋介石立刻急不可耐地向徐州不断调集中央军主力,打算与日军在徐州决战。)

  “是的,正如您所说的,斯大林同志。”

  “看来,事情有些让我们失算了。中国打败日本,日本打败中国,都不符合我们的利益,我们需要中日打得两败俱伤。日本人现在非常缺乏经费,也许,我们可以帮帮他们。”

  “斯大林同志,您的意思是...”

  “贷款给日本人,不过,要掌握分寸。我们让中国军队更强,同时也要让日本军队更强,让他们势均力敌,这样,他们才会打得都损失越惨重。中日都元气大伤,都几年内无法恢复,才最利于我们。打个比喻,中国人和日本人打架,如果他们手里都只有木棒,那么他们不管怎么打,最后的损失都不会很大,但我们如果把他们手里的木棒都换成菜刀甚至手枪呢?”

  “我明白了,斯大林同志,您的这个比喻真的是太恰当了。”

  于是,在日本方面大出意料中,苏联方面派来特使,主动要求贷款给日本,但不是白给,而是要求日本用中国东北的煤炭、铁矿、大豆、棉花等工业资源和农作物抵债,并且是三倍数额,对此,日本高层自然是求之不得,反正那些煤炭、铁矿、大豆、棉花都是从中国境内抢来的。苏联方面秘密贷款给日本的资金约有三千万美元,并不算特别巨大,但确实解决了日军此时在军费上的燃眉之急,但是,苏联方面的贷款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分成三批支付。斯大林这么做,是为了“掌握分寸”,如果日军得到第一批贷款后在战场上还是被中国军队压着打,那斯大林就给第二批贷款,如果日军得到第二批贷款后在战场上与中国军队打平手或者反击中国军队,那斯大林就停止给第三批贷款。斯大林不希望中国赢,也不希望日本赢,他只想着中国和日本打成平局,在平局中一起消耗掉两国的国力军力。如果中国弱、日本强,斯大林就援助中国,如果中国强、日本弱,斯大林就援助日本。

  获得苏联援助的贷款经费后,日军增派部队的速度大大地加快了,在其国内迅速以第2、第5、第6师团的预备役兵员组建了第师团,每个师团有三万余兵力,三个师团总兵力约十万,准备投放到徐州战场。

  随着中日两军都大规模地向徐州增兵,徐州会战也正式迎来了最高潮。


  (https://www.xdzxsw.cc/book/54230/2991163.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