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半生何求 > 第1章 回城了

第1章 回城了


  1974年春天,下放四年后赵子龙随父母回到了位于青凉市城乡结合部的井塔地区。子龙的父亲回城后被分配到井塔公社政工组工作。搬家那天单位给求了两台嘎斯车。正在往新家卸东西的时候,有一个三十五六岁的妇女热情地与子龙妈打招呼,“哎,这不是叶姐吗,怎么返城啦?”“哎,小钱你好啊,返城了,返城了!”于是两个人互相拉扯着手臂聊了起来,这个妇女就是宋江的妈。原来,两个人在多年前一起做过临时工。从此,两家人开始往来,又因为子龙和宋江分到了一个班级,就迅速成为了好朋友。

  当年的井塔地区是青凉市的重要工矿区。除大田煤矿外还有六大企业:矿山材料厂、机电厂、汽车队、坑木厂、黎明纺织厂、制药厂。同时,有人民银行、邮政局。

  由城里到乡下,再由乡下回到城里,赵子龙一家就好像坐了一次命运过山车。70年代以来,农村大部分地区都处于一种饥饿状态,一到春天青黄不接,就要闹春荒。但工人、市民,和农民是不一样的,他们虽然也很清苦,但是他们有供应定量,维持生存的基本条件要比农民好一些。

  那时候农村是集体核算,赵子龙一家下放的地方10个公分只值3毛钱,在回城的时候还欠生产队300多斤粮食。赵子龙小时候闻到羊肉的膻味就吐,可是有一年农历七月十五生产队杀羊。煮羊汤的味道,却让赵子龙感到特别的鲜美,饥饿改变了赵子龙生理上的饮食禁忌。从此,赵子龙在后来的岁月里喜欢上了羊汤。更可笑的是,一次生产队搞忆苦思甜活动,用柴灶大锅煮了三锅面糊糊,一开始,赵子龙不想喝,可是喝了第一口感到比自己家的香多了,于是连喝了三大碗。当天夜里,变成了龙王把被窝尿成了水帘洞。

  一次,一位外乡讨饭的老人,手拿一把二胡来到赵子龙一家下放的地方,站在赵子龙一家院外,他不停地拉,不停地唱。老人虽然蓬头垢面,穿得破衣烂衫,但自伴自唱的声调却很在韵味上。子龙母亲看他甚是可怜,可那时代自己生活也很紧缺,拿不出什么东西救济他,只能瀤了一碗玉米面给他。老人非常感激,说什么还要给再唱一段歌曲。当他唱到“......穿得暖,吃得饱,人民生活提高了......”时,子龙和母亲眼里含满了泪水,心中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在六七十年代,城镇户口的同学吃的、穿的、住的、玩的都和农家子弟不一样。农村孩子当时好羡慕有城市户口的人。因为,农村的孩子,一本农业户口簿就意味着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赵子龙对农村户口充满了恐惧。以至于,赵子龙当知青的时候,对一位农家姑娘的示爱唯恐避之不及。那位姑娘姓李,父亲是生产队长,家里有三个姐妹花,男知青都愿意到她们家拉家常,赵子龙也混迹其中,时间一长,李家的三姑娘就对赵子龙有了想法:结果是赵子龙在哪里出工她就出现在哪里,后来,赵子龙专管磨米机房,而且就赵子龙一个人,于是三姑娘就出现的更加频繁了:又是送樱桃又是送饺子。有一次还给赵子龙唱起了:“新苫的房,雪白的墙,屋里挂着□□的像。贫下中农瞧着您心中升起红太阳看到□□像就像见到亲爹娘......”一开始赵子龙没在意,因为他压根就没有把自己和一个老农联系在一起,虽然天天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直到有一天被一位大婶所点破,这才一语惊醒梦中人,从此,赵子龙再也没有去过三姑娘家。

  想到失而复得的城市户口,赵子龙不禁欢欣鼓舞,心中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向往。虽然,有顺口溜调侃井塔地区说:青凉山的林子,公主河的水,井塔的姑娘黑大腿。他还是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敞。”

  刚回城的那些日子,每到空闲的时候子龙都好奇地出去东走西看。他常去黎明纺织厂大门口在川流不息的人流中观察漂亮的纺织女工,但是他心目中最有范儿的还是那些来厂里接受强制劳动的年轻女性——小孩管他们叫“马子”的失足女青年。她们戴着草绿色无沿帽,身穿草绿色服装,个个细皮嫩肉,杨柳细腰,神情婀娜。就好像自己不是被强劳而是作为女兵在军训。他特别愿意站在井塔的大墙外面井塔路边的井东巷附近,端详着这号称亚洲第一大竖井井塔的雄伟和壮观。据说这座建于一九三八年的井塔里面的设备都是德国制造的,在那个时代十分先进。从井塔乘升降机直下600米就是通往各掌子面的轨道枢纽站,到达枢纽站开始乘坐电动轨道车通向六个采区的掌子面,最远的掌子面需要乘车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下井时人在井塔地区,采煤的时候人可能就在长途客运站的地面下了。当时,大田矿年产原煤200多万吨。这里采出的煤源源不断运往全国各地。五十年代朱德先后两次视察过大田煤矿,并登上井塔,可见当时大田矿在国家心目中的地位和重量。可以说,井塔是大田煤矿一万二千名职工的精神支柱和荣耀的象征。矿工们依托着她而获得爱情、矿工们依托着她而娶妻生子、矿工们依托着她而获得住房、矿工们依托着她而享受着免费医疗、子女义务接受九年制教育,那时候矿工及其家属们从生到死都由大田矿包了。矿里有浴池、医院、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工人们下井发面包、香肠、细粮、崭新的劳动服和不菲的补助费。在那个男人用几斤肉票就能让一个饥饿的良家妇女脱裤子上炕的年代,井下工人的劳保福利是非常令人羡慕的。睡觉归睡觉,结婚则另当别论。城里的姑娘并不愿意嫁给他们,他们娶的媳妇大部分是农村姑娘,山东的河北的河南的都有,再加上老一辈有很多是闯关东来的,因此,井塔地区人们说话的口音南腔北调。由于井塔地区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每到矿工和矿工家属开会、办事、在大街小巷群聊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景线,甚至闹出笑话。

  一次三个外地妇女和一个东北妇女因为小孩打架骂了起来,东北妇女骂对方孩子:你妈了个巴子。结果山东妇女就开始骂她:槽喃妈了个比,奶奶个比腿。河南妇女帮着山东妇女骂东北妇女:娘里个歇比、日你个小崽。山西妇女也帮山东妇女骂道:透你妈个板鸡。结果东北妇女一看听不懂骂不过,只好拉着孩子落荒而逃。

  一位先进矿工到农村做报告。他说:兔子们,虾米们,不要酱瓜,咸菜太贵啦,(同志们,乡亲们,不要讲话,现在开会啦)。中午吃饭的时候矿工又说: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同志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使大碗吧)

  一天,一位山东大汉进了井塔商店用浓重的方言对漂亮的女营业员说:“同志,大苹果多少钱一斤?”女营业员听成了“大屁股多少钱一斤?”气得他一拍柜台骂道:“流氓”,山东大汉寻思,6毛?我买不起吗、这么利害干什么。他也一拍柜台,“6毛我也要”女营业员气急败坏:“出去”这山东大汉想,这买苹果还问出身于是理直气壮地回答:“出身?贫农”。

  井塔地区回族人比例也较大。回族人大多数来源于河北省沧州、山东省济阳、他们都与大田煤矿有关。1938年建矿时当地人很少,大多数都是当年从关内招来的,有的呈家族式,地区、村庄一个传一个,一个带一个,陆陆续续闯关东,以氓流等身份来到井塔生活。刚开始是建大房子、独身宿舍,后来带家属在井塔山坡处盖上一栋栋非常简易的小平房、泥坯房。男人下井采煤、护道、做工,女人在家看孩子、洗衣服、做饭,家有老人的还外出做点小买卖。井塔地区成立的第一家饭店就是矿工饭店和回民饭店,最先开饭店做买卖的人大多数都是回民。他们居住比较集中,回族人大多姓马、丁、刘、杨、回、曹、李。回族有严格的饮食禁忌。“清真”回族信仰的是□□教,在个人生活行为意义上讲求心净、居处净和饮食净。回族讲求食物的可食性、清洁性、节制性。忌食猪肉、狗肉、马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和自己在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做比喻,如形容辣椒像血一样红等都不行。你说:“老回回”,可以。但是你说“老回子”,就不行,这是小一辈骂人的话。回族在井塔在大田煤矿工作非常认真、非常细心、非常团结,回民之间互相往来,谁家有大事小情全都到场,非常红火、好客、热情大方。回族过开斋节,□□教历的每年9月8日至10月8日为斋月。在斋月里,人们只能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食,整个白天不能吃饭喝水,称为“守斋”。斋日期满之日□□教历的10月1日,开斋节那天,所有□□都要沐浴更衣,互相馈赠礼物。七十年代,在井塔大田煤矿工作的回族职工,在开斋节这天放假一天,每个职工补助5元钱。七十年代的5元钱,是一个普通人十天的生活费,是婚丧嫁娶随礼的流行额度。正因为如此才显得当年5元钱的补助之珍贵。

  四十年后,赵子龙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通过计算,算出70年代一个二级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目前的5200多元,这个消息一度在网上引起轰动。

  那个时候的赵子龙心里想:将来自己也要成为大田矿的一名矿工,享受着工人阶级发面包香肠的荣光,因为,作为市政的家属,赵子龙的肚子里装的大部分都是粗粮,常常是没到饭点就饥肠辘辘。赵子龙甚至幻想能出现这样一个未来世界:人从一生下来就被安排到适合其智力与体力的工作岗位,国家和社会负责教养与送终,没有穷苦、没有约束、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苦难、没有衰老、没有病痛;有富足的食物、有随便恋爱的自由,有解决烦恼的良药,有众人相亲相爱的合唱,有眼花缭乱的体育活动、娱乐游戏和充满感官刺激的电影。上大学后,赵子龙荣幸的发现自己少年时代的幻想竟然和赫胥黎《美丽的新世界》里的描写略同。当年的赵子龙哪里知道,井下工人的劳动条件是非常艰苦的,他们常常泡在水里趴着采煤。


  (https://www.xdzxsw.cc/book/50134/2630948.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