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张四姐大闹温阳县 > 五十一回

五十一回


  第

  河岸边为水慨叹

  洞房内因爱无声

  却说那碛口三英辞别温阳东堡黑衣人,离开灵石悦来客栈,快马加鞭,星夜返回温阳县境,来到卜家庄路口时,天已亮了。三人看到路边山根有二人和衣而卧,分明是还没醒来。三人便下马,走上前去。

  听到人声,王老汉的儿子醒来。他睁眼看见来了三个人,心想,莫不是失主来了?他将自己身上盖的衣服盖在老父亲身上,站起身来问道:“请问三位客官,有何见教?”李雷施礼说道:“请问二位,可是拾到东西的义士么?”王老汉的儿子上下打量了三人,看他们气宇不凡,并不像坏人,便还礼问道:“不知三位客官是丢失了什么东西?”李雷道:“义士有所不知,前天一早,我弟兄三人从月岸坪客栈下来,丢失两个五十一两五钱重的足金元宝,不知义士捡到的是不是这种东西?”王老汉的儿子一听,高兴道:“正是,是我父亲捡到的,请三位随我来取。”说着,带三人来到他父亲和他父亲的竹篓旁边。王老汉的儿子去推他的父亲,他一边推,一边呼唤道:“爹爹,快醒醒,失主来了?”。可谁知他千呼万唤,王老汉就是不应声,不睁眼。李雷蹲下身子,伸手一摸老人的鼻子,只觉冰凉,他又摸摸老人的额头,也摸不到一丝温度,而且口鼻没有一丁点气息。李雷大惊道:“公子,你父亲断气多时了。”王老汉的儿子听说,抱住父亲大哭起来。李雷、李尚、李灶三人见了,眼中也落下泪来。李雷道:“请公子节哀顺变,人死不能复生,不可哭坏了身子,那两个金元宝我们也不要了,就用它给老人办丧事吧。”王老汉的儿子听到这话,立即止住哭声说道:“这可不行,我父亲就是为了等你们来,归还你们金元宝,才在这荒郊野外守了两天两夜,如你们不将元宝带走,他岂能瞑目?”说着,他从竹篓里取出那两个金元宝递到李雷面前。“客官,请收起你们的金元宝吧,你们的心意我心领了。”他说道。这时,碛口三英看着自己金光闪闪的两个金元宝,看着自己的一百多两黄金,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觉得十分为难。他们觉得伸手接过这两个金元宝,好像是受人施舍一般。

  这真是:

  老人面前,黄金失色;

  古驿路上,义薄云天。

  相持半天,李尚对李雷说道:“大哥,既然如此,我们先将金子收起,帮公子收敛老人吧。”李雷道:“也好。”说着接过金元宝,让李灶先保管起来。李雷对王老汉的儿子道:“公子,金子我们已收起了,我们快将你父亲抬回村里吧。”王老汉的儿子说道:“我们村里的风俗习惯是人死在村外,就不准再进村了,只能在村外设灵棚祭奠。”

  有诗叹曰:

  山悲水痛飞云泣,驿树哀嚎秋色凄;

  长恨魂归遭冷遇,排排鹤泪洒河堤。

  且说咏公大师告诉包大人道:“就这样,他们找村里人抬出老人早已准备好的棺材,就在路边将老人入殓了。灵棚也就设在路南的河堤上,四周村里有不少人去上供祭奠老人,人们都交口陈赞王老汉拾金不昧的高风亮节。碛口三英,请来几班乐人,道士,我们寺里的僧众也是碛口三英请去的。他们定于今天安葬老人,碛口三英还出银子在路边为老人修了一座祠堂,表彰老人拾金不昧的精神。”包大人、杨将军、陈知县他们听了都敬佩赞叹不已。

  有《西江月》为证:

  亮节清清明月,高风淡淡秋光。红烟翠雾卜家庄,坐化王祠路上。

  松柏森森滴翠,山花烂烂生香。行人拜后敬犹藏,爆竹一声绝唱。

  且说包大人、杨文广将军、陈知县他们离开崇胜寺,又随老住持咏公大师来到那偃月温泉池边,观看那温泉古池。只见那温泉古池在虎头山西沟,清真观东侧。那古池是弯弯的形状,清澈见底,水上冒着热气,夜晚看去像弯月落在山间。古池周围居民云集,一律古色古香的唐代建筑,温阳县有名的两家**“万花楼”“迎春院”也在这里,琵琶玉笛之声传来,莺燕之语相闻,正如那敦煌曲子词《望江南》写的一般:

  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当时,这陈知县的好友晏几道刚刚在东京写出一首动人的《临江仙》词来。宴词曰: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晏几道是晏殊的第七个儿子,他与陈廉同岁,二人在东京相识,很是要好,暂且不提。

  且说这偃月池边,虎头山西沟里还有一股清泉流出,清泉之上有一座秀丽的汉白玉古桥,叫秦王桥,又叫东桥,据说是秦王李世民下令修建的。

  包大人他们过了秦王桥,沿着小溪向南走过了温阳白玉酒坊,在禁军兵寨东边看到了无根碑,这碑高大雄伟,可碑上并没刻一个字,这就是崔员外还愿立起的“玉石无根碑”,它根本不是什么玉石,而是一通玄武岩石碑。这里原有一块很大的玄武岩卧石,古人叫它望月石,人站在石顶可望到偃月温泉池,是崔员外花了许多银子从王半城手中买下这块石头,请石匠就石凿成这通无根碑的。可怜崔员外还没来得及请人刻碑文,他就被天火烧死了。

  那温阳打油秀才有诗叹道:

  碑石耸田垄,夜夜泣西风,

  不见员外来,魂魄火海中。

  包大人他们也叹惋一番,离开无根碑,向南又走了一段路,看了“老爷庙”,拜了关公,游了老爷庙古戏楼,才来到所谓的“铜板铁底河”边。这“铜板铁底河”本来就是温阳大河,是从本县西北关上一带直通下来的一条季节河,向东南直到灵石,通向汾河。原来两边是弯弯曲曲的青石河岸,崔员外为还愿,请工匠修整一回,就叫作“铜板铁底河”了。

  据崇胜寺住持咏公大师告诉包大人他们说,大唐武德三年,李渊颁旨兴建温阳城时,这条河里本来是有长流水的。一天晚上,负责监工的亲王李道宗作了一个梦,他梦到两个彩衣女子飘飘然进了他的卧室,自称是水母娘娘的婢女,要他天亮后亲自到关上城关西北水母庙中供奉水母娘娘,水母娘娘将给新建的温阳县城增加水流量。第二天李道宗把这个奇怪的梦告诉了奉旨前来视察工程的秦王李世民、秦琼、陈咬金等人,李世民、秦琼、陈咬金都说:“好啊!那就去供一下吧。”上午,李道宗让秦王他们替自己监工,他便骑马带一队军士抬着供品出发了。从温阳城到关上城路途较远,当他们走了多一半,快到车户园山下时,忽然平地起了一阵狂风,接着从路边树林中跳出两只斑斓猛虎,直向李道宗扑来。李道宗的坐骑受惊,他险些落马。李道宗害了怕,他下令扔下供品,原路返回。就这样,他们没有去关上供奉水母娘娘。秦王听说这件事,埋怨他,可李道宗说:“自古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什么水母娘娘?不供她,她还能让水流过山去?”谁知,从此温阳河里的水果然掉头向西北流向平夷县去了,温阳河从此变成了季节河。当时所有知情的人都在骂李道宗,气的陈咬金拿起开山大斧,想找李道宗拼命,多亏秦王李世民和秦琼他们拉住。包大人、杨将军、陈知县他们听了这故事,不禁又是一番慨叹。

  这才是:

  温阳古县多故事,一山一水有传奇;

  就算一棵芦苇草,早晨讲到日偏西;

  如今古城已不在,只存大钟与古寺;

  人们掘地三五尺,尽是古币古陶瓷;

  那天学校掏古井,一块石碑在水底。

  却说包大人他们看了这铜板铁底河,告辞了崇胜寺住持方丈咏公大师,返回来又进了清真观,自有众道士陪他们观看清真观前院后院、上院下院、东楼西楼等处景观。

  只见:清真观内柏森森,石阶百级通天门;香炉烟袅袅,丹鼎焰腾腾;仙鹤池边舞,仙鹿卧苑林。

  只见下院画檐下,一孔三间无梁殿;大殿里边三位神,元始天尊坐正中;左手虚拈右虚捧,天地未形物未生;塑像匠人有创意,混沌宇宙在现形;灵宝天尊持太极,道德天尊捧一经;此即有名三清殿,亦名清真观主宫;北依九凤朝阳山,新增上院祖师殿;祖师殿宇规模大,正中供奉一位神;欲问祖师何许人?天师道教创始人。

  这才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化为三,三即是一;真所谓一气化三清。

  他们来到清真观东楼,包大人向几位道长打听张道长的下落,几位道长皆说云游未归,不知踪迹。包大人他们饮了几杯道观清茶,顿觉心神清爽。谢过几位道长,包大人他们便离开道观去了温阳兵寨不提。

  包大人和杨将军在温阳城内又游玩了几天,不觉已到九月二十五日,陈知县的父母和他家乡的亲朋已于两天前来到县衙。这天,四姐、文瑞、小玉、廷芳以及花花寨的花春英、花廷琼、侯张成、程二虎都来到县衙帮忙,准备明天的喜事。

  傍晚时分,石州府贺知府、武提辖、以及那刘横、卫霸等人都来到县衙。他们来赴陈知县的婚宴,还有另外两个原因,其一为拜见二路钦差杨文广将军,其二,他们听说张四姐几次救了包大人,破县城救夫之罪已被皇上赦免,他们想看看这位让他们吃尽苦头的奇女子,究竟是如何的三头六臂?他们刚刚在县衙客厅坐下,平夷知县、孝义知县、石楼知县也先继来到。晚上,温阳县衙已是悬灯结彩,大摆宴席。父母官的婚事嘛,自然早有本县喜庆乐班赶来,县衙大院自然已是锣鼓丝竹笙管唢呐热闹非凡。

  酒席宴上,贺知府、武提辖他们祝贺花花寨受到皇封,在王进将军的指引下,他们主动施礼与张四姐、崔文瑞、崔廷芳、崔小玉四人相见,并祝贺张四姐、崔文瑞获得圣上赦免,四姐只得微微欠身还礼应酬。

  第二天上午,温阳城喜炮声声,陈知县一身新郎官打扮,只见他身穿大红喜服,披着红绿彩绸,胸挂一朵大红开心花,官帽上也插了金银喜花。他骑上了一匹胭脂马随四姐、文瑞、花春英、花廷琼带一挺八抬大红花轿和丫环小梅等十几名迎亲女子以及几十名卫士和几十名身穿大红吉服的鼓乐手敲打着,吹奏着,离开温阳城,走向城东的西岐沟村,喜洋洋迎娶郝美萍小姐去了。

  下午,刚到未时,东城门两声喜炮,迎亲的队伍回来了。温阳城大街上人山人海,人们都来看陈知县娶亲。

  只见:喜炮轰鸣,鼓乐声喧;骑马的新郎,他是本县太爷;坐轿的新娘,她是城东小姐;骑马的还有媒证,跟轿的又有伴娘。你看那:一对又粗又长铜唢呐,吹开熙熙嚷嚷人群;两面又大又圆金马锣,敲开恩恩爱爱人生;那新郎官骑骏马,神采奕奕而来;这新娘子坐花轿,喜气洋洋而至。

  那温阳打油秀才有诗赞道:

  书到用时方恨少,人逢喜事不嫌多;

  新科状元到温阳,大登科后小登科。

  却说四姐、文瑞他们带领迎亲队伍在县衙门外下马,停轿,早有那王进夫人刘剑梅令众伴娘打起轿帘,扶新娘子走下轿来。按照温阳县的习俗,新娘是不能踩土的,剑梅让两个伴娘拿红绿方绸铺在新娘脚下,两块绸子交换着,迎新娘一步步向里走。这时,只见那崔文瑞又从县衙出来,他手里拿着一个糊盖了红纸的小礼盒,他用右手指捅破了红纸,原来礼盒内放着许多金黄色的已切碎的谷草。崔文瑞抓起谷草圪节,一把把向新娘子头上撒去。

  尊敬的看官,你道这温阳县为何有此风俗?原来,古代温阳县人认为谷子多子,是送给新娘子的吉祥之物,但随便撒了谷子,又有些浪费,就变成撒谷草圪节了。新婚撒过谷草圪节的女子,一来多子,二来不会看不起种地的丈夫,当丈夫头上挂着谷草叶子回来,反而会倍感亲切。

  崔文瑞一边撒谷草圪节,一边口中还高声叫喊着吉祥的祝词,那是温阳打油秀才费了大劲儿才教会他的。只见崔文瑞满面春风地喊道:“一撒东方甲乙木,新人下轿增福禄;二撒南方丙丁火,新人美貌如花果;三撒西方庚辛金,新人上朝封诰命;四撒北方壬癸水,新人爱夫到白眉;五撒中央戊己土,相夫教子名千古;六撒来到院中心,新人扎根抱黄金。”

  两个伴娘扶着新娘子,一步一步走着;两个伴娘手拿红绿方绸为新娘子一步一步换着;那崔文瑞手中的谷草圪节也是一把一把撒着;口中的祝词,也是一句一句喊着。

  这时,盖着红盖头的新娘已被伴娘们扶到大堂之下,和新郎官站在同一块红地毯上。只听花花寨教头侯张成喊道:“一拜天地!”新夫妇跪下叩头奠酒,然后起来站好。侯张成又道:“二拜高堂!”这时陈知县的父母已坐在堂前石阶之上,原来执事人早将两把太师椅安放在堂前,请陈知县的父母坐在那里。新夫妇再次下跪叩头,然后再起身站好。侯张成又喊道:“夫妻对拜!”等陈廉和美萍对拜,并当众饮下交杯酒之后,侯张成又喊道:“送入洞房!”这时,众伴娘给新郎新娘手中递上一条丈余长的红丝绸带,中间挽了一个大绣球,让新郎官拉着新娘向后衙洞房去了。负责换红绿方绸的伴娘仍然为新娘子用彩绸铺着路,崔文瑞拿着小礼盒,继续向新娘子撒着,喊着:“七撒七星高照,男孩儿女孩儿都要;八撒八仙过海,生女当个娘娘,生子当个太宰!;十撒十全十美,琴瑟和谐,皆大欢喜。”崔文瑞一直撒到二人进了洞房这才住手。这时,县衙大院里的喜乐班子正吹奏到**,众官员亲朋再次入席,痛饮喜酒。

  却说陈知县将众伴娘遣散,将新娘子安置在洞房内,自有夫妇双方丫环春梅和小梅送上水果点心以及糖水,自己又去席上陪众官员和亲朋饮酒去了。

  酒席散后,王进、郝宝以及郑河、郑坡他们负责安排客人的住宿,陈员外和老家人陈忠将喜钱银两开销完毕,众执事人等能走的就都回去了。四姐、文瑞、廷芳、小玉也告辞包大人、杨将军、陈知县和陈员外要回去,陈知县和陈员外苦苦挽留,四人只好答应住下来,被王进和夫人刘剑梅按排到禁军兵寨息了。当晚,被安排住到兵寨内的还有石州府贺知府、武提辖他们和各县来的官员人等。这时,嘈杂了两天的温阳县衙才算安静下来。在后堂,陈廉又陪包大人、杨将军他们用了几盏茶。待包大人、杨将军、高京差、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他们都休息了,陈知县才走进父母房中。陈员外和老夫人都劝儿子快快回洞房去吧,不要让人家姑娘新婚之夜独守空房,陈廉这才拜过父母返回洞房来。

  洞房就在后衙,房内被六支大红蜡烛照了个通明,丫环小梅和春梅见新郎官进来,便识趣地退出去并将房门带上。

  陈廉看到自己的新娘子坐在床边,还盖着红盖头,便走上前去,轻轻将那红盖头揭了下来。美萍姑娘闪动着美丽的大眼睛,看了陈廉一眼,脸红着低下了头。陈廉施礼道:“娘子,陈廉这厢有礼了。”美萍姑娘显然强忍着没笑出来,她微微斜过头去并未出声,分明羞得很厉害,像一朵美丽的红牡丹。

  这才是:当日不求县里游,何来今夜洞房羞;

  娇娇淑女新床坐,甜在心中笑在眸。;


  (https://www.xdzxsw.cc/book/49634/2907070.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