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赤色龙袍 >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六章


  休息了一上午,再不情愿的事情到来了也得办,让人招来户部尚书了解一下食盐问题,古代支持政府赋税的三驾马车:粮税、盐税、商税,其中盐税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一项。这个问题不理清了怎么能行呢。

  “微臣郭允厚叩见陛下。”

  “恩,朕想了解一下,这朝廷盐税的问题,你上次给朕列的去年岁入的折子,全年太仓入银才四百万,盐税五十多万两,这天下的盐到底收多少税?”

  “回禀陛下,如今盐引分为大引小引两种,大引每引三百斤,小引每引二百斤,一大引银六钱四厘,此银为窝本,主要是用来给盐户发奉之用,另有税银三两,公使费三两,总计每引六两六钱四厘。”

  “公使费?”这个年代的词听起来真难理解,老是得不停的问,好在哥是个皇帝,要是个一般人谁特么鸟你啊。

  “公使费就是搬运和贮存的费用。”

  “哦,那么就是说一年产盐才不到十万引,也就是不到三千万斤?”

  “陛下,朝廷每年还要给商人盐引输送粮草到边关名为开中法,这些是不收税的,只收取窝本。”

  “开中法怎么算的?”

  “陛下,九边军士总计七十余万,三分戍卫七分开垦,总计二十余万人,军士每人月粮一石,加上各级官兵年费二百七八十万石粮食,均需输边,因距离远近价格各有不同,大致均为输送二石粮可得一小引盐。“

  “这么算,那就是有二万八千万斤,两项相加就有三万一千万斤,那全国每年产盐有多少?”

  “回陛下,具体数额微臣也不知道。”说这话还不忘了擦擦汗,那么凉快的天有那么热么?

  按照后世的算法,一个人一年怎么也得吃大约五斤盐,甭管怎么吃的,这个数字应该不差吧,记得当初一口气买了一斤一袋的盐五六袋,也没看吃多长时间就没了。这个时代如果有一亿人的话,具体数字很难说,有一点可以肯定,朱元璋时期还都有五六千万人,太平了两百多年人口不上亿简直不能相信。那么至少要有五亿斤,这个数字绝对的是至少。那么还有一万九千万斤去哪里了?如果这一万九千万斤都能收税那么就是六十三万引还能得将近三百八十万两。哦,对了,后世的重量不能跟这个时代的重量相匹配,明朝的一斤大约等于后世的1.2斤,那么起码也能有不少以三百万的税收,这钱都去哪里了?

  “那其他的盐都去哪里了?”

  “这……”

  “直说。”

  “是陛下,大量的盐户将盐直接卖给了盐商。”

  “还有么?”

  “还有……还有些官员勋戚私占盐引,也有乞请大量盐引的。”

  “贪腐问题很严重啊。”

  “陛下,主要是那些盐户私自售卖私盐。”这老头说完又是擦了一把汗。

  “你知道现在市面上的盐价么?”

  “京城附近大约五十文,多则近百文。”

  “还有呢?”

  “还有……还有些地方贵至二三百文。”

  “有些地方?”

  “是,是有些地方。”

  “范围很大吧?”

  “这……微臣也未曾统计过。”第三次擦了一把汗。

  “你知道盐是怎么弄的么?”

  “以盐池盐和海盐为主,尤以海盐为重,而海盐两淮占其半。”

  “海盐怎么来?”

  “海盐的话,先引海水入沙或者土中晒干,然后在用海水浇注制取卤盐,最后取卤盐用柴煮干即可,而福建制盐只需晾晒,其成本亦少。”

  “为何不推行晒盐?”

  “这……牵扯甚多,不好推广。”

  “你很了解这些啊。”

  “回陛下,微臣只知皮毛,要说了解此中细致的要数徐光启。”

  “徐光启?”

  “是的陛下。”

  “王佐,把徐光启招来。”

  “是。”

  “等一下,陛下,徐光启已经回籍。”

  “他是哪里人?”

  “南直隶松江府。”

  “庞天寿,跟司礼监说一声让那个徐,徐什么来着?”

  “徐光启。”

  “让那个徐光启来。”

  “是。”

  又是他娘的半个月,还是至少,有些事情搞起来真麻烦找个人都那么费劲:“如此算来一斤盐至少要22文钱,那么算上运费,经营成本,再加上合理利润,搞批发的话起码也得往一斤25文钱往上算,这么一算计,那一斤卖50文也算不上多。”

  “陛下说什么?搞批发?经营成本?还合、合理利润?”

  “如果再算上贪腐问题,层层扒皮,这五十文的价格也算是良心价了。”

  “这……”

  “你不会跟我说,没有这个问题吧。”

  “偶有所犯。”

  “偶有?你说的可到是随意。”

  “这……”

  “这个事情朕不想深究,你们这些人啊,一个个的比朕要明白得多,至于为什么你们睁只眼闭只眼当没看见,也是各有各的理由,反正啊,让你们说实话做实事,费劲。”你妹的还特么跟老子装,贪腐是个什么问题,来自二十一世纪的人会不懂?

  “陛下……“

  “行了,不谈这个,私盐这个问题,你们怎么打算的?”

  “虽屡禁不止,各地都尽量加强管束,暂无新法。”

  “就是说暂时没有办法解决?”

  “是。”

  “朕很失望啊。”

  “臣有罪。”

  “那就戴罪立功吧。”

  “微臣定当督促地方加强管束,多想办法,群策群力。”

  “朕拭目以待。”

  “微臣定当竭尽全力。”

  “庞天寿,你知道宫里的盐是哪里的么?”

  “奴婢不知。”

  “王佐,把徐应元叫来。”

  “是。”

  “不知爱卿平时吃的哪里盐?”人叫来之前先唠唠家常。

  “哦,微臣家里吃的是天津的长芦盐。”

  “是就近买的还是那里的比较好?”

  “长芦盐质优味纯不苦,颗粒细小匀称,品像纯净洁白如雪,乃盐中之上品。”

  “就是说,这长芦盐还是好东西?”

  “是的,天下闻名。”

  “京里的官都是吃的长芦盐?”

  “是否全部微臣不知道,应该大多都是吃的长芦盐。”

  “你家的盐什么价?”

  “这……”

  “有蹊跷?”

  “回陛下,微臣每年都会有些盐引,所以只需一些窝本。”

  “都有么?”

  “也不是,只有有一定品级的高官和勋戚宗室才会有。”

  “宗室?”

  “是,每年各地亲王宗室都会有大量的盐引。”

  好家伙,让他这么一说又引出来大明朝一个狼窝,我滴个去啊,这大明朝到底烂到什么程度了,兼并土地不说,还特么跟着喝国家财政的血,估计给他们发的工资都不够九牛一毛的。宗室是肯定动不得的,动起来伤筋动骨啊,到时候要是连宗室都不支持自己了,朝廷里的这些大臣们还不把哥给吃了。感觉现在自己就像是个逗比,这天底下所有的人都是大爷,都特么来欺负老子。

  “现在各地的宗室都是多少俸禄?”

  “自嘉靖四十四年以来亲王岁俸八千石,郡王岁俸二千石七分折钞,公主驸马岁俸二千石,镇国将军岁俸一千石七分折钞,辅国将军岁六百石七分折钞,镇国中尉岁俸四百石六分折钞,辅国中尉岁俸三百石六分折钞,奉国中尉岁俸二百石六分折钞,郡主及仪宾八百石八分折钞,县主及宜宾六百石八分折钞,郡君及仪宾四百石八分折钞。”

  “折钞是什么意思?”

  “折钞是用那部分折算成宝钞。”

  “为何折算宝钞?”

  “国家宗室日繁,各地入不敷出,祖制宗室不得经商种地,只能如此养着,万历爷曾经给宗室开了恩科,效果不显。”

  “这宝钞跟银子怎么换算?”

  “大概一万两低一两银。”

  听到他这么一说,哥坐不住了,赶紧找出来之前跟他要的那个去年国库收入的奏折,翻了好半天才找出来,看到上边儿岁入五百多万两的宝钞登时一脸黑线。我尼玛怎么觉得不对劲呢,你妹的,感情这五百多万两就值五百两,老子白以为这国库的银子也不少了,你妹的,感情这些都特么是废纸啊,你敢不敢弄点津巴布韦币来看看,敢不敢!!?我的小心肝啊,就像过山车一样,刚刚看到点儿希望,一下子就沉底了,你丫的给老子弄那么大的数有个毛线用啊,糊弄老子啊?激动之余想了想还是算了,跟他计较这么多都是自找烦恼。

  “这宝钞收上来有何用?”

  “一般给各地官员及边关军士发放俸禄。”

  “你也有?”

  “是。”

  “奴婢徐应元叩见陛下。”正聊着天徐应元就来了。

  “宫里的盐是哪里的?”

  “回陛下,宫里头的盐是天津长芦盐。”

  “什么价?”

  “奴婢不知道啊,这个不是奴婢管的。”

  “是了这个事是不该你管,你有宝钞么?”

  “万岁爷要宝钞?”

  “有么?”

  “有有有。”说着从怀里掏出来一把。

  “那么多?”

  “万岁爷,不是奴婢想弄那么多,实在是这个不值钱,一百张一两的才值十文钱,行情不好还卖不到。”

  “还能卖?”

  “是啊,外边儿有人折腾这个,有人交税就用这个交,花点儿钱买了当银子使,奴婢这不是把攒的宝钞让人帮卖了嘛,正赶上万岁爷找奴才。“

  “行了,你去卖吧,朕这里没什么事。”哥现在有一个冲动那就是翻白眼儿,坑爹啊!!

  “万岁爷真没事?”

  “没事。”

  “那奴婢告退了。”

  “恩。”

  ;


  (https://www.xdzxsw.cc/book/48806/2670401.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