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小寒资料集 > 中国历史上的秦军 中

中国历史上的秦军 中


  您现在的位置秦始皇网gt;gt;秦史文献gt;gt;文章正文

  中国历史上的秦军(中)

  阅读次数:时间:

  死生之地

  公元前22年,秦军攻陷了大片韩国领土,韩国地方长官不但不降,反而将土地送给了

  赵国。战火在秦赵两国之间就此被点燃。

  在赵国一个叫长平的地方,两国集结了00多万人的军队,一场大战即将爆发。这是古

  代战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将决定战国时代的政治格局。

  长平在今天山西省的高平县,战争就发生在这个山谷。即将投入战斗的秦军,一直是古

  代史学家几笔带过的模糊形象。而今天,军事专家已经可以根据秦兵马俑去推测那支令人生

  畏的军队如何作战了。

  长平之战,秦军主力在面对象波涛一样翻滚而来的赵军时,怎样发起攻击?他们的战斗

  队形是什么样的?这些一动不动的陶土战士,能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在兵马俑主力部队的最前边,站着三排战士,可以设想,在长平谷地的秦军军阵中,他

  们最先与赵军接战。考古发现,他们曾经装备的武器一律是远射用的弩。这些弩兵分为三排,

  直面成千上万汹涌而来的赵军。

  弓弩的射击有一条规律,因为临敌不过三发,敌人往前冲了,这一支箭装上去以后射出

  去,你再装一次,敌人还往前冲,三次箭射出去以后,敌人就冲到面前来了。时空关系就是

  这样,所以古代射击的时候一定要轮番射击。

  这是人们第一次亲眼看到秦军弩兵的作战队形。专家认为,他们站成三排是有道理的。

  可以推测,当第一排射击的时候,后两排拉弦搭箭,三排弩兵因此可以轮番射击。在战场上,

  密集的杀伤力最为致命。

  在兵马俑博物馆,这是第二个被发现的俑坑,它至今仍然覆盖着厚厚的黄土。但是,电

  脑技术可以帮助考古人员模拟地下的壮观景象。

  黄土下站立着一支独立的弩兵部队。前排的士兵正在射击,后排的蹲着准备,一起一伏,

  配合默契。这显然是秦弩兵作战的一个瞬间。在秦军之后将近2000年,欧洲人还用类似的方

  法组织火枪手,秦军很有可能开创了这种经典的连续射击方式。

  在长平谷地,赵军首先遭遇的就是秦弩兵。万弩齐发,赵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

  代价。然而,这只是秦军的第一道攻击波。

  从974年发现兵马俑以来,考古工作就一直没有停止。在这只矛头附近,考古人员发现

  了一条.3米长的矛柄遗痕,加上矛头,完整的长矛接近7米。这种长度的刺杀兵器,端平都

  十分吃力,秦军是怎样用来作战的呢?

  如果用来单兵作战,7米的长矛根本无法自由格斗。但是,在古代希腊,亚历山大的军

  队就以7米2的长矛而闻名,由长矛组成的方阵曾经使他们战无不胜。专家推测,秦步兵中应

  当有类似的长矛方阵,长矛的威力在于集体的力量。

  不论发生什么情况,这些士兵都要挺着长矛向前走,前排倒下,后排立即补上,保持方

  阵不变。可以想象为了将几千人、几万人变成一个铜墙铁壁的方阵,士兵们必须要进行严

  格的训练。

  从武器和作战方式来看,长矛手是杀伤力最大的步兵兵种。枪头如林,方阵如山、巨大

  的冲击力不可阻挡。

  在兵马俑坑,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另外两种长柄刺杀兵器。

  戟的长度在2米80左右,它实际上是在戈的前边加装了矛头,可以钩砍,也可以直刺,

  与长矛手不同,持戟的士兵可以做单兵格斗,对于他们来说掌握自由搏击的技巧和发挥个

  人才华是最关键的。

  考古人员发现的第三种长柄兵器叫铍。它很像插在长杆上的短剑,长度界于戟和长矛之

  间,在3米5左右,持铍的士兵很可能也是靠某种队形去冲击对手。

  从不同的杀伤距离来看,长矛、铍和戟长短之间既有专业分工,又可以互相保护。

  但是,这些兵器之间究竟如何配合使用,今天已经很难了解。兵马俑坑曾被人盗毁,士

  兵手中的兵器大都遗失了,仅存的一些也散落在黄土中,原始的位置已经很难判断。

  在兵马俑坑,军事专家还是发现了一种配合作战的范例。在轻装的弩兵中,这个身穿铠

  甲的士兵十分特殊,他手中是长矛一类的刺杀兵器。在射击部队中编制这样的长矛手,是为

  了保护射击手免遭冲到跟前的敌人伤害。从这些细节来看,秦步兵在专业化和协同作战方面,

  很可能已经相当成熟。

  根据兵马俑的布局来推测两千多年前的长平战场,赵军首先面对的是秦弩兵,紧接着

  就是秦步兵的冲击。他们是秦军真正的主力部队。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两军初次交锋,赵军损失惨重。深知秦军厉害的赵军统帅廉

  颇,立即改变策略,全线撤退,凭借有利地形,构筑壁垒固守。秦军久攻不下,又远离国土,

  战局反而开始对秦军不利。

  《史记》中写到秦人用反间计使赵王上当,以年轻的赵括代替了老帅廉颇。赵括到达前线

  后,立即改变部署,向秦军主动进攻。而秦王也秘密换上战国时最为杰出的军事天才白起为

  秦军总指挥。

  当赵军大举进攻的时候,白起认为战胜对手的机会已经来临。经过周密的思考和讨论,

  一个大胆的计划诞生了。秦军主力开始在长平东南的有利地势上构筑壁垒,与赵军作战的部

  队依照白起的命令佯装败退。

  赵括果然中计,率领赵军主力离开大本营,进入了秦军的口袋阵。

  在夜幕的掩盖下,两支背负使命的秦军悄悄地离开了营垒。一支人去断赵括的后

  路。另外一支5000骑兵直奔赵军大本营。这是一个相当冒险的决定,两支部队要么全军覆没,

  要么彻底改变相持局面。

  今天,这条将整个长平谷地一分为二的河流仍在流淌,当年包抄赵军的秦军,就穿过了

  这条河流。

  然而,军事专家对这两支秦军部队一直迷惑不解。名奇兵属于哪一个兵种?>

  名秦国骑兵究竟如何作战,这一切都没有人确切地知道。

  2000多年后,在秦始皇兵马俑坑,考古人员发现了秦军的战马。专家测量了00多匹陶

  土战马的身高,惊奇地发现所有的战马高度都统一为33厘米。史书上说秦军选择战马

  的第一个条件是马的高度必须达到5尺8寸,5尺8寸正好是今天的33厘米。看来,秦人对战

  马的选择十分严格。

  书上也有所记载,说秦马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说“探前蹶后”。前蹄子往前一拔就

  是探前,后蹄子往后一蹬,就是蹶后,“探前蹶后,蹄间二寻者不可胜数也”就是前蹄子和

  后蹄子之间,一纵一丈六,一纵一丈六,这样的马多得很,数都数不清。

  多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赵国是创建中国骑兵的第一个国家。但是,这个仓促地结论

  忽略了秦人的一段历史。

  三千年前,秦人的祖先生活在今天甘肃东部的高原,那儿草场肥沃,最适宜养马,秦人

  就是以养马而起家。

  早期秦人与游牧部落杂居,为了对抗牧人剽悍的骑士,秦人组建了自己的骑兵。这很可

  能是中国最早的骑兵部队。但是,秦国的骑士在哪里呢?

  在这个仍然覆盖着黄土的大坑下面,就肃立着一支完整的秦国骑兵部队。

  这就是秦国的骑士他们身材修长、装束简洁,独特的皮帽紧紧地勒在下颚上。专家发

  现,和赵国早期的骑兵相比,秦军的马鞍先进了许多,它的两头微翘,已经有了现代马鞍的

  雏形。但是,一个最关键的发现是秦骑兵仍然没有马镫。

  在没有马镫的战马上,骑士无依无凭,要全力保持平衡。马镫使骑士可以腾出双手,用

  来攻击敌人。但没有马镫的秦骑兵究竟如何作战呢?

  从考古挖掘看,专家们在骑兵纵队中没有找到适于马背作战的长矛和战刀,却找到了箭

  头、弩这样的远射兵器,秦军骑兵竟然是用弩在马背上作战,确实有些出人意料,展现在人

  们面前的,正是骑兵处在发展阶段时的形象。

  可以相信,在长平战场上,直扑赵军大本营的五千骑兵还无法像后来的骑兵一样,挥刀

  舞枪冲击敌人。他们的任务很可能是监视赵军大本营的动静,袭击赵军运送粮草的后勤部队。

  然而,秦人深知作战中配合协同的重要性,在厚厚的黄土下面,这支秦国的骑兵部队井

  然有序。他们四骑一组,三组一列,八列共08名组成一个纵队。考古证实秦骑兵已经具

  有非常严密的组织,这是迄今人们所知道,中国最早的骑兵编队。

  战国时代,因为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机动能力,骑兵部队在秦军中已经成为一支不可或缺

  的攻击力量。长平之战,5000秦骑兵最终截断了赵军的粮道,为彻底包围对手发挥了关键作

  用。

  山西省的高平县,这个村庄叫三军村。两千多年前,赵军的统帅部就设在这里。赵军被

  围后,立即建筑工事,等待救援。这时,司马迁写到,秦军统帅白起并不马上发起总攻,他

  准备用更加残酷的办法削弱对手的战斗意志,白起围而不打,只出动轻兵反复袭击、折磨被

  围的赵军。

  围困持续了4天,在那悲惨的日日夜夜里,在成群饥饿疲惫的赵军士兵中反复冲杀的秦

  军轻兵,究竟是什么部队呢?

  在众多的陶土战士中,有这样一群,他们手执戈矛,没有任何防护铠甲,是典型的轻装。

  在冷兵器时代枪林箭雨的战场上,这种装束的战士不是炼就了一身高超的格斗技术,就是拥

  有非凡的勇气。一些军事专家认为,这些战士很可能就是司马迁所谓的“轻兵”。但是,其

  它专家有不同的看法。

  在第二个俑坑,骑兵部队的边上,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战车的残迹,但是,当探测结果

  全部出来的时候,专家们却颇感意外。

  在秦的时代,车步配合是最典型的作战方式。在庞大的战车后面,总有步兵跟随,进攻

  时车步总是一齐向前推进。车弛卒奔的作战方式曾经风行一千多年。

  但是,这儿的探测结果却完全不同,在厚厚的黄土下,埋着一支纯粹由4辆战车组成的

  部队。

  这些战车车体窄小,仍旧由四匹马拉动。可以推想,由于没有步兵跟随,他们完全可以

  跟上骑兵的速度。战车上的士兵配备着戈、矛等刺杀兵器,正好弥补骑兵无法近身攻击的缺

  憾。

  一些专家认为,袭击被困赵军的轻兵,应该就是这种独立战车,将赵军一分为二的>

  0名奇兵很可能就有这种独立战车部队。

  赵军主力在长平被围的消息传到咸阳,忐忑不安的秦昭王喜出望外,他立即亲自赶赴前

  线,将5岁以上的男子悉数征召,组成一支大军。这支临时拼凑的秦军从战场的两翼,一直

  插到赵军大本营背后,彻底切断了全部赵军的后路。

  赵军统帅赵括终于意识到,形势已经极度危险,他把部队分为四队,拼死突围。司马迁

  没有提赵括是向哪个方向突围,合乎逻辑的推测应该是,向赵军的大本营方向,如果真是这

  样的话,赵军必须闯过一关,就是那两万五千奇兵,正是他们,关闭了赵括与大本营守军会

  合的铁门。

  可以想象,在整个包围圈上,这里曾经发生过最为惨烈的战斗。这“绝赵军后”的秦军

  部队,如果没能顶住赵军的拼死突围,这场战争的结局或许会改写。此时,除了士兵的勇敢,

  没有什么比精心组织的军阵更有效了。

  在这个凝固的地下军团,000多个兵马俑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秦军军阵。排列在军阵最

  前面的是三排弩兵,他们是整个军阵的前锋。在军阵的最后面也有三排弩兵,至今还埋在地

  下,他们是整个军阵的后卫。

  军阵的最后边有三列横队,其中有一列是面朝后的,为什么要这样布置呢,它防止敌人

  从背后袭击。

  在军阵的右翼,有两列士兵,一列朝前,另外一列面墙而立。在左翼,也有一列士兵面

  目向外,虎视眈眈。这样布置是提防大军的左右两侧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些面壁的士兵

  正是整个军团两翼的护卫队。

  有前锋,有后卫,有两翼,在这四面的围绕之下,中间是个庞大的军阵的主体。

  这是由38路纵队组成的主力部队,步兵和战车相间交错,浩浩荡荡、气势磅礴。

  它是个屯聚的阵势,他没张开,兵书上曾经讲了,说这个坚若磐石,一旦展开,如万弧

  挺刃,好像一个刀一样一下挺开来了。

  这是古代战争史上极其经典的军阵范例,它进可以攻,无坚不摧;退可以守,固若金汤。

  在这样的军阵前,赵军难逃厄运。

  这个村庄叫白起堡,传说是当年秦军统帅白起的指挥部,作为最高统帅,白起怎样指挥

  他那庞大的军阵呢?秦军投入到长平的总兵力在五十万以上,即使在一个局部战斗中,恐怕

  也有成千上万的士兵。

  古代兵书上说,军队是靠擂鼓和鸣金来指挥作战的,考古学家在兵马俑军阵的指挥车上

  果然发现了指挥工具。可惜,革制的鼓早已腐烂,但这个青铜铎留了下来。两千多年前的秦

  军战士,就是听着它的声音从战场撤回。鸣金是收兵,而击鼓,则是前进。各级军官根据旌

  旗的指示改变击鼓的节奏,士兵们根据节奏行动,这样,在指挥官的意志下,成千上万的士

  兵作为一个整体进退攻守,互相配合。

  在长平战场,战争已经进入了最为惨烈的阶段。四十万赵军被秦军死死围住,四次突围

  均告失败,断粮已将近四十多天,伤兵的惨叫和哭声弥漫四野,活着的人把伤者杀死吃掉,

  秦军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惊恐不安。绝望象瘟疫一样蔓延。这,正是白起所期望的。

  在高平的谷地,有一个围城村,当年赵国的士兵很可能被秦军围困在这一带,绝望中的

  赵括挑选了精锐的战士,准备做最后一博。

  可以想象当年亡命突围的赵军,正是撞在了秦军无坚不摧的军阵前,这是一架真正的

  战争机器。

  万弩齐发,赵军一个个倒下。统帅赵括就是在最后一次突围中被射死。残余的士兵惊魂

  未定时,青铜戈矛组成的方阵已经像一座座城一般压了过来。绝望的赵军最终被秦军彻底摧

  毁。

  两千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激战早已化为司马迁笔下简约的描述。

  40万受尽折磨后向秦军投降的赵军,被白起全体活埋。

  在古战场的遗址上,考古学家们发现了成堆的白骨。尸骨的边上还遗留着士兵们的兵器

  和随身携带的钱币。这是古代战争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页。

  这场前无古人的大战,震惊了山东六国。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其它诸侯也没有任何力量

  能够阻挡秦统一中国的脚步。

  长平之战结束后的那一年,一个婴儿出生了,他就是未来的秦始皇。


  (https://www.xdzxsw.cc/book/151262/8081459.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