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小寒资料集 > m1935手枪

m1935手枪


  简介

  m935手枪又称为G35(法语的缩写),在法国有时也简称为勃朗宁自动手枪(Ba),在英语国家则称之为勃朗宁大威力自动手枪(或),简称BH。之所以称为“大威力”主要是区别于以前以F名义设计的各种勃朗宁手枪,如等,它们多是发射低威力的7口径手枪弹。而m935手枪发射乔治#83;卢格设计的9#25;9mm巴拉贝鲁姆枪弹,对当时欧洲人来说的确是一种威力最大的手枪弹,其枪口动能达到490焦耳,在50m上的落点动能达到35焦耳,如此大的能量对杀伤相应距离内的无防护有生目标绰绰有余。其次,m935的弹匣容弹量达到了3发,与当时流行的自动手枪仅7~0发的弹匣容弹量相比,也是空前的。这使得该枪的使用者拥有更强的单兵火力,对近距离作战具有重要意义。充分显现了“大威力”的风格。该枪完全由钢件制成,结实耐用,尺寸较传统的勃朗宁手枪明显大,线条简练,给人以粗犷、墩实的感觉。

  m935勃朗宁大威力自动手枪是世界应用最广泛的手枪之一。因其精度良好、容弹量较大,至今仍在现代手枪结构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此前的各种勃朗宁手枪一样,结构中更多地凝聚了约翰#83;摩西#83;勃朗宁的丰富想象力。勃朗宁在其晚年设计的m935,结构新颖、设计独特,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创造性的产品。凭借其凸耳式枪管偏移式闭锁机构,成为经典之作,同时,该枪也是一支著名的“长寿”武器,在诞生70多年后还活跃战场上。目前仍在英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国军队中服役。

  研制历史

  m935手枪诞生于920年代初。比利时F公司应法国陆军的要求,开始设计一种全新的军用手枪。约翰#83;摩西#83;勃朗宁打算设计一种发射乔治#83;卢格设计的9#25;9mm巴拉贝鲁姆枪弹的“大威力”自动手枪,以确保F公司在商业上的地位。勃朗宁在美国犹他州奥格登的工作室里开始了他的工作,几星期后就研制出两支样品,其中第二种型号就是后来m935的原型,该枪首次采用了容弹量高达5发的双排弹匣。F公司对这支枪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成为F总设计师、设计出FaL自动步枪的迪厄多内#83;J#83;塞弗继承和发展了勃朗宁的设计思想,帮助勃朗宁最终完成设计。在原型基础上缩短长度,增加了外露式击锤、手动保险和弹匣保险,同时简化了分解过程,这种改进型称为年,法国军方对m923进行了试验,结果非常满意。之后,塞弗进一步完善其设计,主要是缩短套筒和枪管长度,使全枪质量进一步减轻,弹匣容弹量也减少到年,7岁的勃朗宁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但此前他还是看到了试制成功的样枪。几个月后,相关专利也获得批准。塞弗在参考了同为勃朗宁设计的柯尔特m9a的一些特点后,又设计出了m928,该枪有一个欧洲式的圆头击锤。几经修改后,929年,塞弗又改进了握把和空仓挂机解脱杆的形状,改进后称为年,m929在经历了少许改变后最终被命名为m935手枪。次年,比利时军队成为其第一个正式用户。

  结构特点

  m935是一支纯粹的常规单动型军用自动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枪管偏移式闭锁机构,回转式击锤击发方式,带有空仓挂机和手动保险机构。全枪结构简单、坚固耐用。由于该枪生产时间较长,其间几经改进,加上生产厂家较多,细节上有诸多差别,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比利时生产的标准固定表尺型m935手枪的结构主要部件包括套筒、枪管、复进簧组件、套筒座、弹匣和空仓挂机。

  套筒组件由套筒本体、准星、表尺、阻铁杠杆、阻铁杠杆轴、抽壳钩、击针、击针簧和击针限制板组成。m935采用与m9相同的轴式抽壳钩,它与击针一起被击针限制板限制并固定在套筒上。阻铁杠杆轴的形状比较复杂,由带有一粗一细两个突轴的腰形板组成,细轴用于与阻铁杠杆配合,使后者能够可靠地旋转;粗轴上带有一个缺口,刚好卡在抽壳钩上并被抽壳钩限制住,使得阻铁杠杆轴不会从套筒上脱落。该枪套筒右侧的防滑纹里嵌有一个腰形机件,即是该零件外露的部分。

  m935的枪管长8mm,内有条右旋膛线。枪管外表面在位于弹膛上前方处设有两道半环状闭锁突起,在弹膛下方的突起部分则加工有开闭锁导槽,弹膛后下方还加工有导弹斜面。m935采用枪管偏移式闭锁原理,这种原理是天才的勃朗宁于895年首创的,适合发射大威力手枪弹,并获得了专利。不过在具体结构上,m935的枪管下部采用凸耳式,与此前勃朗宁设计的m9并不完全相同。m9的枪管采用的是回转铰链式,零件数量多、机构相对复杂,而凸耳式结构则更加简单,工艺性也更好。

  复进簧组件由复进簧、复进簧导杆、复进簧导杆帽、复进簧导杆簧和限位钢珠组成。其中复进簧导杆簧和限位钢珠安装在复进簧导杆中,并被复进簧导杆帽限制住。复进簧用于给套筒复位提供动力,完成复位动作。m935的空仓挂机杆尺寸比一般手枪的要大,因此操作性较好。在空仓挂机杆转轴的部位加工有一个缺口,复进簧导杆内的限位钢珠和复进簧导杆簧与其相互作用,当该枪处于空仓挂机状态时,向后拉套筒,可使空仓挂机杆复位,解除对套筒的限制,使套筒复进。

  套筒座作为全枪最复杂的一个部件,其上安装有诸多零件,主要包括握把护板、扳机、扳机轴、扳机连杆、扳机簧、弹匣扣、阻铁、抛壳挺、手动保险杆、击锤、击锤连杆、击锤簧等。套筒座上加工有套筒导槽和与枪管配合的开闭锁突起。该突起是一个单独的零件,加工好后以过盈配合方式压入套筒座上的孔内。

  该枪使用的双排单进3发弹匣由弹匣体、托弹板、托弹簧、托弹簧底板和弹匣底板组成。这种结构的弹匣非常适合在手枪上使用,为后来的各种大容弹量手枪弹匣设计奠定了基调。采用这样大容量的弹匣必须将握把做得很厚才行,但勃朗宁的设计使得m935的握把仍然能够保持较薄的厚度。该枪将握把背部上端设计成向内凹陷,正好与使用者握持时虎口部位向前凸出的部分相吻合。凹陷处与握把下半部的过渡段长20mm左右,与枪管轴线形成的夹角为#7;,而握把下半部分的倾角则设计成03#7;,这样握把倾斜角不至于过大,减小了全枪长度,并使握把背部上端形成“颈部”,使得握把上小下大,不易滑脱,而且即使是亚洲人的手型,握持时也不会感到太大太厚。因此,m935的人机工程性能非常出色,特别是操作性和指向性好,获得用户的一致肯定。

  m935手枪的基本动作过程:将装有枪弹的弹匣插到位后,拉套筒向后到位并释放,使击锤处于待击状态,套筒复进过程中将弹匣中最上面一发枪弹推上膛。此时扣动扳机,扳机旋转并带动扳机连杆运动,扳机连杆顶起阻铁杠杆前端,阻铁杠杆后端向下压阻铁前部,阻铁旋转使其后部逐渐脱离击锤上的待击卡槽,击锤在击锤簧的作用下加速向前运动,打击击针,击发枪弹。火药燃气推动弹头加速向前运动,同时作用在弹壳底部的压力使处于闭锁状态的枪管和套筒共同向后运动,当走完4.7mm长的自由行程后(此时弹头已飞出枪管,并且弹膛内的压力也下降至安全开锁的范围内),枪管下方的突起与套筒座内的开锁斜面相互作用使枪管尾部逐渐下降,直至枪管上的闭锁突起脱离套筒内的闭锁槽,随后枪管受到套筒座内开闭锁突起的限制停止运动,套筒在惯性作用下继续后退,压缩复进簧、压倒击锤、抽出弹壳并与抛壳挺撞击抛出弹壳,直至碰到套筒座上的止动斜肩后停止后坐(套筒后坐时,装在套筒上的阻铁杠杆也随之一起向后运动,阻铁杠杆前端与扳机连杆头部解脱)。随后套筒在复进簧力的作用下向前运动,再次推弹入膛,继而推枪管向前运动,而枪管弹膛下方的闭锁斜面与套筒座内的闭锁斜面相互作用,使枪管尾部逐渐抬起,并使枪管上的闭锁突起进入套筒上的闭锁槽内完成闭锁。随后枪管和套筒共同走完自由行程,套筒座上的闭锁突起抵在枪管下方突起的闭锁支撑面上,完成闭锁过程。如果此时仍旧扣住扳机不放,虽然扳机连杆被抬起,但套筒复进到位时,阻铁杠杆头部会向前推开扳机连杆,使扳机连杆与阻铁杠杆不能相互作用,即不能解脱阻铁释放击锤完成击发。只有在松开扳机时,扳机连杆才能在扳机簧的作用下重新落在阻铁杠杆头部下方,此时再次扣动扳机就可以重复上面的击发过程。

  当套筒复进不到位时,阻铁杠杆一直停留在后方,既不能与扳机连杆作用,也不能可靠地压下阻铁。即使扣动扳机,由于扳机连杆顶不到阻铁杠杆,也就不能解脱阻铁,故形成可靠的不到位保险。另外此枪在套筒左侧后上方设有手动保险杆,用持枪的右手拇指就能操作,扳向上方即为保险状态,此时既锁住套筒又防止阻铁解脱击锤。另外大多数型号的m935都设计有空弹匣保险,当弹匣取出后,空弹匣保险会在保险簧的作用下推动扳机连杆向前,使扳机连杆顶部与阻铁杠杆头部错开,这样即使膛内有弹也不能击发,可以防止因为弹匣取下后由于疏忽而发生意外。

  生产与装备概况

  935年比利时军队正式采用m935手枪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F公司一共生产了3.5万支装备的广泛性是不容置疑的,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敌对双方同时生产和装备的武器。二战中,装备该枪的国家分别加入对立的两大阵营,特别是比利时沦陷后,F公司被德军接收,制造了约30万支被重新命名为40(b)的该种手枪,用于补充军需。二战期间,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约翰#83;英格利斯公司继续生产m935,供英联邦国家如英国、加拿大、印度、爱尔兰、澳大利亚等国的部队使用,加拿大的产品取消了原枪的水平表尺和可拆卸的握把。

  中国早在935年就向F公司订购过数千支该型手枪,但不久欧战爆发,该枪的供应渠道被切断。在此情况下,向同为盟国的加拿大经过一番谈判和商洽,944年,与英格利斯公司签订了为中国生产该枪的合同,还向该公司提供了4支比利时原产样枪。这种加拿大产m935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是纯粹的仿制,而是应中国方面的要求而重新设计生产的,在国内被称为“加拿大撸子”或“加九零手枪”。此外,按合同规定,首批4000支手枪的套筒上刻有“中华民国国有”的字样。该公司在两年时间内向中国提供了2万余支,但这些手枪大多没有赶上抗日战争,而是用在了国共内战当中,主要装备国民党一线部队。最终这些手枪中的大部分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缴获,并一直使用到抗美援朝战争期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F公司恢复了m935的生产,除装备比利时军队和警察外,还大量出口。战后生产的普通型m935与二战时期的产品有一些细节上的区别,主要是以片状抽壳钩取代了原来的轴式抽壳钩,阻铁杠杆改为用单独的空心弹性销子固定,表尺也全部改为固定式的,握把背面的枪托安装卡槽也取消了,但握把护板仍为木制的,形状也没有变化。英国军队于954年正式采用该枪,以取代韦伯利0.38英寸转轮手枪。荷兰、丹麦、南非和其他许多国家也纷纷采购该枪来装备自己的军队。这促使m935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空前的广泛应用,从而真正成为一支公认的著名手枪,到20世纪末的时候,全球大约有55个国家的军队或执法部门装备了该枪。m935以精锐部队理想的随身武器而闻名于世,典型的例子是英国特别空勤团(SaS),每名队员必须装备的轻武器外,还有m935,并不是纯粹的自卫武器,而是重要的辅助武器。以m935的近距离精确射击控制局面,避免过度交火导致人质伤亡。

  980年代以后,各国先进战斗手枪层出不穷,为使m935外观更加现代化、提高竞争力,F公司对标准型m935进行了较大改进,推出了型手枪,改进之处主要有表尺、准星以燕尾槽固定;击锤由原来的圆环形改为刺形;手动保险杆尺寸加长,并改为双侧均可操作;取消了套筒右侧前部的弧形凹槽;握把护板采用黑色工程塑料制造,外形更加流畅。随后,F公司又推出了2型手枪,与型的区别只是表面处理不同。型和2型手枪都曾经装备比利时军队和警察部门,并作为F公司的主打产品大量出口。由于980年代以后设计的手枪都很注重安全性,多数采用击针自动保险,因此F公司在型手枪的基础上改进了发射机构,在击针后部增加了一个击针自动保险卡锁,以消除意外走火的危险,改进后的型号称为3型手枪,少量装备比利时警察部队。

  990年代,双动手枪逐步占据主流,m935几十年不变的单动发射机构显得有些落后,因此F公司决定在其基础上设计一种全新产品,这就是勃朗宁BDa自动手枪。后者已经基本脱离了m935的外形,结构更是有了大幅度改进。后来F公司又在BDa的基础上设计了多种样式的改进型号,不过它们未能续写前辈的辉煌,其销售业绩并不理想。此外,F公司战后还生产过民用型m935,包括可调表尺的比赛型、可调表尺加可卸木制枪托的收藏型。尽管它们外观上与二战期间的产品并没有太大区别,但一般可以通过抽壳钩来识别,因为战后生产的这些民用手枪都是使用片式抽壳钩,还可以进一步判读枪身上的铭文和各种标记加以区分。

  评价

  99年9月美国《枪与弹》杂志进行的“20世纪十佳手枪”的评选中,m935名列第五,勃朗宁的另一传世之作——m9自动手枪则位居第二,考虑到两者设计的年代差别和美国人对0.45英寸口径的偏爱,m935获得这样的排名并不奇怪,但如果在欧洲进行同一评选的话,结果肯定会颠倒过来,因为m935从一开始就是一支“欧洲人的手枪”。

  性能数据

  F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生产的标准型m935手枪主要诸元

  口径>

  弹药9#25;9mm巴拉贝鲁姆枪弹

  全枪质量0.99g(含空弹匣)

  全枪长>

  枪管长>

  瞄准基线长>

  膛线条、右旋

  初速335m/s

  有效射程>

  弹匣容弹量3发

  瞄准装置:片状准星缺口式照门

  瞄准基线:59mm


  (https://www.xdzxsw.cc/book/151262/8081045.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