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吕后本纪 > 85.刘邦为啥撸韩信

85.刘邦为啥撸韩信


  在下次,戚夫人又出现在太子回宫的半道上时,皇后及时出现了,笑着,“戚姬,为何热衷于与太子对弈?”

  戚夫人一怔,些许害怕,毕竟皇上出洛阳了,眼下没有撑腰的。当下恭敬道:“禀皇后,只是闲瑕无事罢了。”

  皇后冷冷的声音,“闲瑕无事,不如为皇帝的长乐无极和凯旋归朝对弈。”

  戚夫人心微惊颤了一下,莫非皇后都知道了么?

  皇后把手伸向刘盈,“太子,皇帝巡游,需要你去朝堂监国。国事向来比欢娱之事重要。”

  太子懂事地点点头,朝戚夫人施了一礼,回身跟随皇后走向宣室殿。

  皇帝不在朝,皇后与太子自动补位到前堂。这成了多年的惯例和默契。也成了大汉丞相萧何的心惯:皇帝在找皇帝,皇帝不在找皇后,皇后基本会带着太子出现。太子虽十岁,但那是皇帝指定的帝国传承人,年龄大小不重要,说话不说话也不重要,在场才重要。

  萧何以前做过秦朝官吏多年,深知血统和法统的重要性。同时也是防备皇帝的多疑,反正老臣做任何事都是你老婆儿子同意的,至少知情。否则,当刘邦回来后,有意无意问起此事时,解释不清。刘邦越老越怕功臣僭越。

  戚夫人想不通的是,皇帝你已明确提出,太子不能担大任,如意可以,可为何临走不让如意也跟在前廷监国呢?哪怕让如意学习一下如何做太子,也好啊。您到底什么意思嘛?

  什么意思,刘邦也没弄明白,主要是大汉这些年内忧外患,到处有人造反,让自己疲于奔命,儿子们又如此年幼,太忧心将来了,于是今天看看这个,不行,难担大任;明天看看那个,有缺点,不如自己英武;后天再看一下,哎呀,指望不上啊……自己要有一个像项羽或韩信那样威慑天下的儿子,还用自己操什么心啊?

  某种程度上,戚夫人理解错了刘邦的意思,过于焦虑的皇帝挑太子的错,只因为太子在宫里晃来晃去太过显眼。太子这个位置,谁坐上去,都会被皇帝如此对待的。

  吕雉本就怀疑戚夫人玩围棋那套把戏是针对太子的,当从前朝回来,在太子室内看到那柄青光粼粼的龙渊剑时,更加心知肚明了,这把剑乃诚信高洁之剑,为欧冶子所铸名剑之一。皇帝赐于你儿子,肯定有皇帝的道理,是什么原因让你让出来给了太子?这种甜头肯定有问题,因为你本就不是大方的人。

  吕雉让审食其把戚夫人的事彻底搞清楚。

  辟阳侯作为洛阳一个不常回家的俊雅公子哥儿,常常华装丽服招摇于洛阳大街,人不仅俊美的冒邪气,还偏偏琴棋简画无一不通,属于抬头能望天相、低首席地而谈天下大势的奇才怪才,当然会在洛阳城交结一帮有用的哥们,其中就包括最有名的那家棋馆。所以,想打听有关围棋的歪门邪道,根本就不费功夫,很快连戚夫人那天到棋馆穿什么衣裳都了解得门儿清。

  吕雉听了,微微一笑,倒不怕你瞎搞这些鬼把戏,就怕不知道你在搞啥。自己父亲吕太公就是鬼谷子门下的旧交,也喜欢夜观天相察看经纬之变之类,说实话,有用吗?有用!天命能加强人内在的力量,成就一种使命感。有时事成不成,就差一口气而已,天命这种东西,往往就能续上这口气,成就霸业。

  但吕雉此时并没看上对方的小伎俩,心里挺不屑的,感觉太小家子气,一个唱曲跳舞的,你再扑腾,看得起你、你能掀起的也不过属御花园水塘里的小风暴,真能成什么气侯?

  所以,吕雉就大意了,当作什么都不知道,不去理会她。

  不搭理她也是感觉到,刘邦在前朝为了平衡功臣和悍臣集团的势力,一直在启用吕家。现在樊哙手握重兵,娘家两个兄弟也时隐时现——吕家的势力在朝野是一座大山般的存在,为了替皇帝平衡,自己在后宫就得消停低调点,不能让皇帝觉得他一出去,自己就有胆在后院里搞他的小老婆和幼子们,不然刘邦回来肯定犯忌,不能削前朝吕家势力,但一定会打击自己的气焰。

  像戚姬这种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关键时刻,只需要戚姬几句娇滴滴的枕头风就能把皇帝的心火拱起来。

  知夫莫若妻,吕雉所想都符合刘邦的心理。刘邦一直在玩平衡战术,用外戚势力平衡家乡带出来的功臣集团;用外戚和家乡功臣集团,又平衡后来的忠诚度不够的悍臣集团。这邦悍臣集团中,最让自己睡不着觉的有几个,首当其冲的就是韩信。

  韩信比自己年轻一半还多,当年项羽二十五六岁就单挑了整个秦朝,还挑战成功了。这韩信比项羽差哪儿啊?项羽要是战神,韩信就是兵仙,两人半斤八两,还都比自己能征善战。这种生来为战的半神半兽之人,战争的心智高到望不见颈背,当初要不是自己善用韩信,能这么快轻易打败项羽?

  某种程度上,是自己作为汉王的威望叠加了韩信的军事能力,才打败西楚霸王的。现在,项羽作古,年轻的韩信就成了山头上的另一只让自己无法安眠的虎,其实三只虎互相对望,不如两只虎互相虎视眈眈更可怕。自己活着时,韩信还不敢怎么样,要是哪天自己蹬腿了,自己的儿子们又小,谁能镇得住他?

  最佳的例子就是秦始皇啊,他活着,给你们一百个胆儿,谁敢反?一死,要命了,天下逐鹿,直接杀到你家门口!

  为了自己死后,不让这帮悍臣也杀到家门口,就得解决韩信!

  恰好,有人密报这小家伙要造反——说是项羽的旧将钟离昧投靠韩信了。自己一直不遗余力地追杀项羽的旧部,你竟敢收留反将——简直踏破铁鞋无觅处啊,管你真造反假造反,反正朕要借机除掉你!

  但如何除掉楚王韩信也是难事,人家毕竟是兵仙嘛,双方要拉开架势真刀真枪地大战一场,连陈平都觉得相当危险。等于你陈兵人家家门口逼人家造反嘛,那个时候,哪怕韩信没真心造反,事到临头,也会逼得打起十二分气力奋力一搏,本来四分成的机会,没准哪儿一闪失就能让他翻盘了。所以,对待这种有战争天分的愣头小子,不能硬碰,只能智取。

  陈平是那种老奸巨滑、心理阴暗之徒,与张良那种真正搞阳谋、走阳光大道的帝师大才相比,可以说他一肚子坏水和小人伎俩,平时没事离个间啊,使个诈啊,背后说个小话啊,这种上不了台面的阴招损招是其特长,属人世间最不可得罪的阴险狡诈小人。

  但这样的人,往往在狭窄之地能辗转腾挪,能剑走偏锋,能成大事。

  于是刘邦就按陈平的计谋,没对韩信直接用兵,而是像以前的周朝天子那样,带着适量的人,谈笑风声,巡行天下,中途会会各路诸侯,聊聊天,吃吃饭什么的。到你地界边上,你韩信作为楚国王,总得出来见朕,陪朕戏耍一番吧。

  但这是个阴谋。

  也不怕你知道是阴谋。

  所以,楚宫里,兵仙韩信就很头疼,眼见皇帝都巡游到自己楚国附近的云梦泽了,自己是去还是不去啊?去吧,谁都知道有危险,自己功高震主,让陛下睡不着觉了;不去吧,就等于给皇帝一个口实:自己对他不忠不敬,叫去都不去,肯定心里有鬼,肯定扯旗攻打自己……怎么办啊?

  此时那祸事之主钟离昧就蛊惑了:“楚王你不如干脆反了吧,你想想那刘季老儿凭啥做皇帝?他有啥能耐?文,不能识字不能断句;武,不如项羽也不如你,也就他身后一帮兄弟给他成事了。楚王你只要敢反,我保证你有六成翻盘的可能。再说,箭在弦上,你不反,皇帝都怀疑你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

  韩信要是再年老上十岁,估计也就反了——大汉王朝还能不能继续下去,真难说。其实,当年的项羽,要是年龄也老上十岁,稍微有点对人性的深刻认知和稍微丰富的社会阅历,手里的天下都不一定能让刘邦抢去。

  项羽当西楚霸王分封天下时,就二十八岁,正处于有勇无谋的年龄。

  刘邦胜,实在胜在阅历和对人心的把握。这是时间积攒出来的智慧。

  而韩信此时也是二十七八岁,又在犯这个年龄该犯的错误:

  年轻的楚王不知人心凶险,不知皇帝对卧榻之畔有他人安睡的忌讳;更不知皇帝老了,对稚嫩的下一代接手江山而不能守住的恐惧。

  更重要一点,韩信和项羽一样,有兵家大才,是上苍开了天眼特意眷顾之人,却独独没给他们争锋天下的野心。项羽是不想当皇帝,自己打下天下也不要,就安心于做一个锦衣不能夜行的西楚霸王,准备和虞姬好好在彭城过霸王家的小日子去了;而韩信想要的也有限,由于出身低微,能当个诸侯王就开心,当初和刘季站在一起讨伐项羽时,还唯恐汉王答应的封自己为王之事给忘了,经常在关键需要出兵时提醒刘季,甚至霸王硬上弓地强要、马上要!早已让刘季心里不痛快了,只是你本事大要用你没办法而已。比如上次,临阵前你就强要封王,不得已封了你个齐王,结果屁股还没做热,刚刚打败项羽,刘季就猴急地跑过来夺了你的帅印,然后撸了你的齐王,把你赶到楚国当楚王,转手把那块丰饶的齐地给他平庸不堪的长子刘肥了,就已证明刘邦不可靠!他在怀疑你。

  为啥把你调离齐地?齐地肥沃,百姓过得富裕,你又在齐地有一定人脉和威望,造起反来就属兵广粮多,不能眼睁睁让你在齐地坐大!

  但为啥又把你韩信放到楚国当王?其一是答应了给你封王,要言而有信,给天下人看的;其二,才是用心险恶啊!这楚国原是项羽的地盘,项羽又是楚贵之后,这楚国人天生就对项羽有感情,你又带兵最后打败了项羽,逼得霸王自刎,楚国人得多恨你啊!你的臣民恨你,你能楚王当得舒服吗?

  但年轻的楚王韩信,都没考虑这么多,虽觉得皇帝对自己的才干有忌讳,但想想,自己的地位和封号都是刘邦给的,皇帝毕竟有长者温厚之风,也算有信誉之人,哪怕就是做给天下人看,也不至于赶尽杀绝吧。

  于是韩信没带几个人,来到云梦泽见驾,就直接让刘邦给捆了,撸去楚王之位,押回洛阳看管起来了。

  刘邦想怎么对待韩信?真没想好,对这个有深厚战争天分的小家伙,又爱又恨又敬畏啊,没有你哪有朕的天下啊!但你娘,你咋就不是朕的儿子啊!最真实的情感:三分爱才,七分忌惮。

  真有点不知如何对待你。

  杀么?不能杀,留着,放在洛阳,在自己眼皮底下,不缺你吃,不缺你喝,朕没事了还找你聊聊天,下下棋,喝喝酒,吹吹牛,回忆回忆当年联合搞倒项羽的峥嵘岁月,你就这样在大汉的都城里陪着朕吃喝无忧过一辈子吧。

  当然了,再给你个新爵号:淮阴侯。

  当个庶人对不起你的军功,天下百姓会戳朕的脊梁骨。再说,朕手下的列侯们当初还在你麾下听令呢,也不能让你太难堪。当然,朕想的更多的是,我刘邦的天下不是继承来的,是刚刚利用众兄弟抢来的,根基不稳,咱能积德就积德,不积德也得图个好名声,德行和名声报不到自己身上,报到儿子们身上,也行!

  反正,朕得让百姓和众功臣们觉得:我刘邦是个有德有修为的好皇帝,跟着朕是跟对了!

  我刘邦哪怕在位一天,也得这样兢兢业业争取天下民心!

  其实这样,对其他功臣和悍臣也算交待了:他可是要造反的,你们瞧,朕有多爱才,有多宽容,都这样了,朕依然留着他——兄弟们,朕是仁君啊!德风甚长!

  当然王位就别想了。

  于是韩信的事,到此就告一段落了。刘邦没大动干戈而大获全胜,就想自己撒手去之前,把天下难搞的钉子都帮儿子一个个拔去。


  (https://www.xdzxsw.cc/book/143000/7457875.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